前兩天,老南看到個段子,特喜歡:
一張手紙,隻有10%的面積,是真用來擦屁屁的;
剩下90%的面積,是為了防止擦屁屁時,手沾到屎。
經典,太經典了。
估計我們這個号,是所有理财自媒體裡,寫風險最多的。
畢竟所有金融投資的利潤,就來自對未來不确定的風險定價。
嚴格意義上說,以國債收益率作為無風險收益,之上的收益,都是存在“風險”的。
隻是,有的風險是“回撤”,有的風險是“損失”。
2舉個例子:
比如招商銀行,2007年牛市,10月最高點後,最多回撤了75%。直到10年後,2017年股價(複權後)才創新高。
雖然過程極度煎熬,但如果你死死抱住,拿到今天,也漲了1.5倍,差不多年化7.5%的收益。
再比如,你買的P2P——E租寶,在2015年底暴雷了,4年多後,也就是去年,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退款比例為35%。
這回不來的65%,就是真實的“損失”。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可以清晰地發現,“回撤”和“損失”,還是有很大區别的。
“回撤”,往往源于:
(1)買貴了——如07年10月追高招行;
(2)突發利空——如新冠疫情對航空、旅遊的沖擊;
(3)正常波動——即使穩如狗的銀行理财,也會出現千分之幾級别的回撤。
“損失”,則源于:
(1)被騙了——E租寶這樣完全沒資産的集資詐騙;
(2)真沒了——如樂視網,連連虧損,最終退市。
“回撤”,賬面的虧損,還回得去的,“損失”,則賬面的虧損,一去不複返。
所以,在投資前,或投資後,對可能存在,或者已經發生的風險,及時界定,到底是“回撤”還是“損失”,尤為重要。
3在投資前,可以對拟投資産,進行壓力測試,就是假設,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會出現什麼樣的損失。
比如滬深300指數,從2002年以來,最大有過72%的回撤,但年化收益率,也有7.2%。近10年,最大回撤一般也就在30%到40%。
比如你買了某固收産品,底層是借貸,最壞情況就是借款人還不上錢了。
那有沒有抵押,有沒有擔保,能否覆蓋還款?
比如某房地産開發商發行的理财,逾期了,假設隻有開發商擔保,那就很麻煩了。
如果有住宅項目土地抵押,那還好一點,但别忘記,施工方、上遊供應方,優先級是在抵押之前的。再考慮到保交付,就又有點複雜了。
所以,參與任何投資前,先把凡事都往最壞的想,看看會發生什麼,概率如何,你能否扛得住,尤為重要。
4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投後,出了風險事件,也要快速判斷。
比如這輪中概股的腰斬行情,如果判斷這些企業死不了,還是頭部企業,但這幾年很困難,不過早晚還會回去,那就是“回撤”。比如騰訊、阿裡這種,死不了的。
如果判斷這企業真不行了,可能活不下去了,那就有可能是真實“損失”,無論現在虧多少,都要趕緊割肉。
尤其這幾年,整個理财市場,打破剛兌,産品淨值化後,幾乎所有的投資品種,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波動。對于正常範圍的“回撤”,也需要有足夠的容忍。
完全不能容忍,那隻有定期存款和年金險了。
結所以,理财賺的每一分錢,也就是所謂的“超額收益”,都是你付出本金、時間,疊加自己判斷,獲得的風險定價。
能否正确的定義風險,正确地對待風險,是投資成功的關鍵,收益隻是水到渠成。
-END-
(本文首發“石榴詢财”,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财經真相,少踩坑,多賺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