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月三的來曆和風俗 三月三的風俗以及特點

三月三的來曆和風俗 三月三的風俗以及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9:03:51

  導讀:三月三是我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三月三的時候,婦女們會手機艾草、苎麻、路邊青等多種植物的葉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據說能去百病。那麼,三月三的來曆和風俗去哪找呢?小編今天為大家整理餓了相關的資料,接下來大家就随小編一起區去看看三月三的風俗以及特點吧。

  三月三的來曆和風俗

  一、來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二、風俗:

  1、農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雞蛋的習俗,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紀念祖先。

  2、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風筝的習俗。滬諺:“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筝”又如:“楊柳青,放風筝。”民間還有說将風筝送上天空,将線剪斷,任其飄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煩惱一同帶走。

  三月三的風俗以及特點

  壯族歌圩

  山歌是最具壯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古往今來深受百姓喜愛。壯家人通過山歌來記錄曆史、描繪生活、傳情達意等,隻要山歌聲一響,壯家人就會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對應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獨特的壯族“歌圩”。目前,“壯族三月三”歌圩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壯族三月三”歌圩商标獲得了國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權;武鳴被文化部确定為中國壯鄉文化研究保護基地,獲得“中國歌圩文化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等榮譽。

  竹竿舞

  竹竿舞這一舞蹈盛行于多個民族,如壯族、京族、瑤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語意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随着時代的變遷,跳柴習俗已經在壯族人民中傳播開來,并且發生演變。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漸消失,它已成為一種既是文化娛樂,又是體育健身的活動,每逢“壯族三月三”佳節,青年男女憑借跳竹竿活動,尋找“搭檔”,架設“鵲橋”,建立情誼。

  苗族鬥馬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鬥馬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人以馬為樂,馬為情而鬥”。融水苗族自治縣最初的鬥馬其實并非單純的娛樂活動,而是作為一種婚姻裁決舉行的。在苗寨裡,如果幾個後生都同時愛上了同一個姑娘,姑娘不知道選擇誰作為自己的伴侶,這時候,苗王就會組織鬥馬比賽,看哪個後生養的馬鬥赢了,姑娘就嫁給誰。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原來那種對婚姻裁決作用的鬥馬活動,逐漸變成了今天群衆性的節日娛樂比賽活動。現在,每年“壯族三月三”都少不了鬥馬活動。這種充滿民族古樸風情的鬥馬活動,現在也成為了融水旅遊的重點項目。

  侗族鬥牛

  鬥牛是三江侗族自治縣每年“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的保留節目,極具人氣。在侗鄉鳥巢鬥牛場,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遊客,見證了重量級“牛王”的誕生。

  搶花炮

  在“壯族三月三”衆多活動中,有着“東方橄榄球”美稱的搶花炮比賽掀起了歌圩高潮。搶花炮比賽,是侗族、壯族和仫佬族等少數民族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搶得花炮者,象征人财興旺、五谷豐登,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比賽一開始,參賽隊員們就開始了激烈的争奪,随着比賽的深入,對抗競争的激烈程度有增無減。進攻一方隊員紛紛利用傳遞、掩護、假運動、奔跑等方法,力圖攻進對方炮台區。而防守隊員則使出攔截、阻擋、追趕、摟抱、搶截等招數,搶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運動員前進。兩隊精彩競争,赢得了圍觀群衆陣陣掌聲。

  祭祀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壯族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為主。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陸曉芹稱,在“三月三”當天,這幾個地方的人會起個大早,帶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墳,到了中午,會選擇在某一個祖墳前聚餐,“這種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家族感。”陸曉芹說。在飲食方面,當地的糯米飯既有四色也有五色,一些村屯會有在每碗糯米飯上面放一個煎雞蛋的習俗。

  抛繡球

  人們在茶餘飯後,互相抛接繡球以娛樂身心,後來逐步演變成為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每年“壯族三月三”抛球球活動頗為精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頭、河畔,他們分成男女兩方,拉開适當距離,互相引吭高歌,用歌聲來表達問候和增進了解,對歌有問有答,姑娘們可将手中的繡球向意中人抛去,小夥子接住繡球後,将它欣賞一番後,又向姑娘抛回去。經過數次往返抛接,如果小夥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繡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禮物(例如銀首飾或錢袋),抛回饋贈女方,饋贈愈重說明小夥子對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夥子的禮物時,若收下,就說明她接受了小夥子的追求。這時,兩人或繼續對歌表達情意,或相約到僻靜處聚會。

  演壯戲

  壯戲,又稱壯劇,是在壯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藝術,已有數百年的曆史,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按表演風格的不同大體可分為南路壯戲、北路壯戲和壯師戲(即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三種類型。據介紹,演壯劇已經成為“壯族三月三”民衆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壯族人之所以迷戀于壯戲,是因為除了戲的内容吸引人外,祈求平安、豐收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撞彩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撞彩蛋”,這是老少皆宜的趣味項目。在“壯族三月三”節慶期間,各家各戶精選出雞蛋,煮熟之後用各種顔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紅色為主,因為紅色代表着紅紅火火的好兆頭。小孩們會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遊玩時,碰見相同挂彩蛋的夥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遊戲,将兩隻雞蛋對碰,沒有裂痕的一方則為勝者,在民間,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頭。

  闆鞋比賽

  闆鞋比賽是一項壯族運動,起源于明代。相傳明代倭人侵擾我國沿海地帶,廣西百色地區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瓦氏夫人為了讓士兵步調一緻,令3名士兵穿上一副長闆鞋齊跑。長期如此訓練,士兵的素質提高了,鬥志高漲,所向披靡,打敗了倭人。後來南丹那地州壯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練兵方法,開展3人闆鞋競技活動自娛自樂,挖掘了這項民間體育活動。闆鞋比賽即是将同組隊員的左腳和右腳分别固定在兩條長木闆上,然後在規定賽程内比賽前進的速度,最先到達終點的奪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