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傑(右)說,台灣導演齊柏林是個很溫暖的人,兩人因合作變成了朋友。(東森新聞雲圖)
前日墜機身亡的台灣導演齊柏林(52歲),三年前曾三度來新,與本地多名媒體人建立起深厚交情。
齊柏林來新時 兩人每天碰面
新加坡音樂人何國傑(Ricky Ho)剛飛到台北見完齊柏林,商談在《看見台灣2》的合作,誰料齊柏林開拍《看2》第二天便遭遇意外,讓何國傑接受聯合早報電訪時仍處在震驚狀态。何國傑說,他會留在台北,希望能參加告别式後才回他常駐的上海。
何國傑為《看見台灣》配樂,并憑此片在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獲頒最佳配樂金獎。他說,當初齊柏林通過台灣導演魏德聖的引薦,問他是否願意為《看見台灣》配樂,他于是飛到台北看片花,被感動而答應。他說齊柏林是個很溫暖的人,兩人因合作變成了朋友,“柏林對我來說不像個導演,所以我會願意幫他做更多。”
齊柏林2014年6月來新參與文化講座“無界限講堂”第二季“大夢無敵——我們締造了曆史”時,何國傑也在,兩人幾乎每天都碰面,何國傑說齊柏林很愛吃,他帶他去小販中心、食閣等富本地特色的地方,讓他品嘗許多新加坡風味美食,連榴梿也試了。
齊柏林當時對聯合早報說,何國傑本來沒有意願為紀錄片做音樂,不過當他看到了《看》的片花後,告訴他說他充滿了創作能量,叫他趕快把電影剪出來。他覺得何國傑的配樂為影片加了不少分,紀錄片沒有演員、故事,須靠好音樂引領觀衆進入電影情緒,何國傑百分百做到了他的要求。
新加坡廣告創意公司10AM 2014年主辦的“無界限講堂”,請到齊柏林與另一台灣導演魏德聖參與,活動由UFM100.3DJ林安娜擔任主持,她過後也訪問過他。林安娜眼中的齊柏林是個有内涵、有才華的導演,為人謙和真誠、專業盡責,她在面簿說:“每次看到有才華、心地好的人突然走了,就覺得太不公平,對齊柏林的離開,真的很惋惜。”
電影發燒友、也是新加坡電影協會委員的李富楠當年率先把《看見台灣》引進本地,先在第二屆新加坡華語電影節放映,獲得熱烈回響,四場戲票全部搶購一空之後,他也成了電影的本地代理人,過後安排影片在本地公映。他初看《看》深受感動,接觸後覺得齊柏林是個心胸寬大、貼心又熱情的人,兩人一直保持聯絡,早前他家裡有事,齊柏林也主動關心慰問。前陣子他到台灣,齊柏林搬公司,還邀請他去參觀,聽到齊的死訊非常難過。
此外,齊柏林本月8日剛為《看見台灣Ⅱ》開鏡記者會,台灣導演吳念真接受台媒訪問時說,齊柏林9日還打電話給他,謝謝他參加記者會,“他跟我講記者會他很緊張,我要他工作就繼續加油,其他資金的事情再說。”齊柏林還笑說,“好啊好啊”,還說好拍攝到一個階段再找吳念真幫忙看一下,沒想到卻無法看到最後拍攝成果。
辭去公務員職拍紀錄片 齊柏林内心糾結一整年
原本在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任空中攝影師的齊柏林,他三年前來新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他要辭去做了23年的公務員工作拍紀錄片時,内心糾結了一整年,每晚都想為了追逐夢想,隔天就遞辭呈,但第二天醒來,他看到一家大小經濟擔子在肩膀上,又退縮了,就這樣猶豫不決了一年,他當時非常讨厭自己這種猶豫不決的個性。
讓他下定決心的,是“台灣也有很多漂亮地方,但我們不珍惜,會去破壞它,這情況沒有因為文明和進步而減少,反而越來越多。我就忍不住,很想把看見的讓大家知道。我其實是疼惜這片土地,不忍心它受到傷害。”
《看見台灣》以空拍方式俯瞰台灣各處地景,除了拍到寶島美景也拍到了許多環境遭破壞的畫面,記錄着台灣的美麗與哀愁。電影在台灣上映後,叫好又叫座,成為台灣史上最賣座紀錄片,并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這部電影也引爆輿論龍卷風,迫使台灣政府采取措施解決環境問題。他回答:“我覺得電影除了讓人民獲得環境保護的信息之外,也給了政府很大助力。台灣是個講人情的地方,有些東西明明不符合法律,有些人就假裝沒看見或不處理它。《看》讓很多人看到問題的存在,不能姑息它們,政府處理環境問題時就有很多後盾。”
他也透露自己有懼高症,平時連雲霄飛車都不敢搭,但為了紀錄片上到高空,“當你很認真地拍片,專注在工作上面,你的注意力會被轉移,會忘記恐懼。直升機飛行其實起起伏伏,你說沒有恐懼是騙人的,我們隻是假裝很勇敢,哈哈……有時候,我當場就吓得半死,但為了拍攝最棒的影像,你一定要咬牙撐下去。有時降落後,我會想我這樣賣力是為什麼,不過當我看到所拍到的美麗影像時,又會忘記恐懼,再次飛行。”
為拍攝《看》,齊柏林無法領到還差兩年就可拿到的退休金,他還抵押了房子,當時念高三的兒子也曾對他說,很擔心自己的大學學費沒有着落,不過他說,兒子很争氣,後來考進學費比較便宜的公立學校——台灣大學。而《看》因為票房超過800萬新元,他也有錢贖回房子。
驚訝于新加坡的不環保
他還說,在新加坡,很驚訝發現大家在用不環保的餐具,他還跟記者了解新加坡的垃圾回收與處理,并說:“要給予時間,應該慢慢會改善。”
《看見台灣》把台灣環境問題陳述出來,他指出這也是世界環境問題的縮影,環境問題沒有國界,他還想做更大的夢,就是記錄台灣周邊國家的一些環境問題。
齊柏林對腳下日益遭破壞土地的關愛,也引起本地多名專欄作家如劉培芳、黃宏墨等,紛紛在專欄予以贊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