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指的是大年(臘月)三十,也有的年份是大年(臘月)二十九,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稱為“除夕節”,“除”者,“歲”之逝也;夕者,夜晚之意。
農曆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古稱“三元日”。這個日子既是年月日三個時間标志的開端,也是年節最隆重、最具标志和意義的日子,各種禮儀和活動内容也最豐富、最具特色。
1.年三十和除夕的叫法上就不一樣;
2.沒有臘月三十的那一年,除夕是臘月二十九那天晚上;
3.确切來說,除夕是大年初一前一天的晚上。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臘月三十過大年,大盤餃子慶團圓”。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所以又叫“除夕”。這一天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放爆竹等。但是守歲是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我們也有說法是金雞報曉。在這一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拜年。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受拜以後,要将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原來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歲”與“祟”諧音,所以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
大年初二
金吠報春。“年初二,兒童更歡喜,昨口初一不出戶,今日要到親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牽,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臨到走,還有二百壓歲錢.”也有一個說法是“初一餃子初二面”。所以在大年初二這一天是要吃面的。
祭财神。在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财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财神祭祀一番。
大年初三
肥豬拱門:“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爺帶仔姑娘——同來,人得門.笑口開.拜見文人權道恭喜.拜見丈母說發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問姑娘.啥時候.踏月養個小寶寶”。這一天中國各地的漢族都有嫁出去的女兒要帶着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的民俗。
大年初四
三陽開泰:“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處處放吉鞭.五路正神當中坐,招财利市分兩邊.斤頭蠟燭煌煌亮,齊供羊頭元寶魚。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辦至矣.嗚乎,哪有千萬财神爺.分身到你店堂裡”。
大年初五
艮牛耕春:長安民謠:“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财神,家家戶戶财源滾;正月初五神進門,五谷豐登福滿門。”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等。
大年初六
馬到成功:“年初六仍窮新衣服,鑼鼓聲喧震耳聾,預借元宵習練熟,元宵鬧花燈。各處有風俗.龍燈身袅袅,虹燈芒族族;叮囑小兒勿買糖。省下錢來買蠟燭.狀元及弟舊名詞.要換共和稱五族”。在大年初六這一天,有“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
大年初七
人壽年豐:“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畢取秤來,稱出輕重最劃一。哥哥稱了六十斤,弟朗稱了四十七,開口向哥道,休發诩.明年弟弟多吃肉,發個大塊頭超過你”。這是唐代詩人高适的一句詩詞。當中人日即農曆正月初七,讀來有一種思親念友的氣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