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據悉,春運号稱世界上最壯觀的人口遷移,特别是有些人回家是需要搶車票的,所以人們都會提前關注。那麼,春運時間2023幾号到幾号?在我國古代有春運嗎?
春運時間2023幾号到幾号
春運時間2023是2023年1月7日農曆臘月十六到2月15日。
一、按日期分布,預計有三個階段,具體為:
第一階段:
1月7日至20日(即從春運開始至臘月廿九),預計交通流量呈增長趨勢,在1月19日(即節前2天,臘月廿八)出現第一次高峰。
第二階段:
1月21日至27日(即除夕至正月初六),前兩天(除夕、初一)主要是阖家團圓,預計車流量較小;從第三日(初二)開始,車流量開始明顯增加,至1月24日(初三)達到最高峰。春節後半段(初四、五、六)路網流量預計将均處于較高水平。
第三階段:
1月28日至2月15日,即春節假期後至春運結束,路網流量逐步降低且較為平穩,恢複到正常水平。
二、按每日時間分布,預計每日上午9~11時、下午4~6時左右流量最大。
在我國古代有春運嗎
春運,即指春節期間的運輸,它與春節的關系密不可分。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之時,衆多出門在外的遊子都要返回家鄉,和家人一起團聚。因此,回家過年,就是春運的源頭。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從有了古代春節,就自然有了古代的春運。
據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歲名”條解釋,“年”在唐堯時稱為“載”、夏代稱為“歲”,商代稱為“祀”,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據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過年,古代的“春運”也就應該出現在這個時候。
春運的基本矛盾,是交通運力不足與旅客衆多之間的供需矛盾。古代春運也是如此。由于古代道路建設落後,交通工具也極其簡單,因而即使春節臨近,真正能回家過年的人少之又少。 隋代詩人薛道衡有一首挺有名的詩,叫《人日思歸》。
詩中寫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詩人是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當時從北方來到南方。“人日”是正月初七,這說明薛道衡并未能及時趕回去與家人團聚,而是在外過年的。看看南方歡快的節日氣氛,自己卻獨在異鄉漂泊,所以詩中流露出了他心中無限的惆怅和思鄉之情,古代春運回家之難可見一斑。
唐代詩人王灣也曾遇到了與薛道衡一樣過年不能回家的情況。王灣是中原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有一年快過年時,他乘船到了今江蘇鎮江境内的北固山腳下,眼前水闊天長,獨雁哀鳴,孤帆遠行,再嗅嗅越來越濃的年味,王灣一下子動了感情,寫下了《次北固山下》一詩,其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了千古名句,得到當朝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
其實,古人也一直在嘗試着解決春運之難,曆代的修路足以佐證。河南安陽殷墟中曾發現大量車馬坑,可見在殷商時期,人們便開始修建道路。到了秦代,六國一統,秦始皇修建了貫通全國的公路網。據《漢書·賈山傳》記載:“秦為馳道于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隐以金椎,樹以青松。”馳道是秦國的國道,從記載來看,馳道并不輸于現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此馳道寬達69米。不隻路寬,路旁邊還栽植松樹,注意綠化降噪,這在當時算是世界第一了。
更有考古發現河南南陽境内,存在類似于今天“高鐵”的秦代“軌路”。當然,軌路非鐵軌,是用硬木做的,下墊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與現代鐵路基本沒有什麼區别。馬車行駛在上面,速度超快。
古代的春運主要是經水路和陸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李白的這首《朝發白帝城》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代的水運已非常發達。至于陸運,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有車了,然後是辇、轎子等。畜力車相當普遍,馬、騾、驢、牛等皆可供驅使,其中,馬車是最主要的春運工具,堪稱現代大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