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是什麼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6 16:51:06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是什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1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簡單化成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這個去做,或者進一步者認為不但“知”限制“行”,同時“行”緻“知”,這種理解思路就有點“克己複禮”了,雖然也是對先秦儒學的回歸,但是這并不是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的儒學和孔子的儒學,早已經是相差甚遠。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麼大的異化歸功于西漢董仲舒和宋初的二程一朱。

當然,最重要的是宋儒。是宋儒将儒學從經學變成了一門哲學。二程一朱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王陽明發揚光大),而傳統的經世治國的經學就變成了一個偏門——事功學。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是什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2

宋朝是儒學的一個高峰,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宋朝實際上是大儒們通過吸收道家、佛家的思想理論、方法把儒學哲學化的一個關鍵節點。而哲學的意義在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宋儒提出問題,卻還沒來得及解決,就滅亡了。

到了王陽明這裡,才真正解決了宋儒提出的問題,讓新儒學(王學)發展到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新的高峰。

宋儒提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宋儒主要是以本體論為基礎來讨論修養論。宋儒的本體論,概括而言就是“萬物一體”,認為萬物并非獨立的個體,在内在本質上屬于一個整體。這和道家的“道”,佛家的“空”非常類似,但又有區别。

但是他們知道萬物一體,可是這萬物一體的内在本質到底是什麼?宗教歸于神,科學歸于陰陽五行,哲學歸于心。即唯神、唯物、唯心。同時由于對本質的認知不同,導緻本體論基礎上的修養論也無法統一。宋儒提出“天理”,“存天理、滅人欲”,認為“天理”即惡的對立面,儒門修身者需要去除人欲,保留天理。但是到底該從内心還是外物去“格物緻知”,存“天理”,儒學大師們各說各話,并沒有一緻的解答。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是什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3

王陽明解答了問題

王陽明解釋天理即良知。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因為有“私欲”的隔閡,表現出不同于“天理”的狀态。他說的“緻良知”就是“去私欲”的過程,如果沒有“私欲”在,就不存在萬物的區别。這樣就解決了本體論的問題,其實這和佛家的“明心見性”何其相似,所以我們有時候感覺王學充滿了禅機。實在是他吸取了各家所長,解決了儒家當時的根本問題。

在“緻良知”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他的修養論的核心就是“緻良知”,而并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并非是一種修身方法。

“知”就是去掉私欲的“良知”。行,就是依照“良知”來自然地行事。“知行合一”不是要你去克制私欲,而是完全沒有私欲的情況下的一種自然狀态。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是什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4

那要如何“緻良知”呢?王陽明提出在内心要“誠意”、“謹獨”、“立志”,更需要“事上磨練”。 也就是說王學解決修養論的方法不但“唯心”,還要求“事功”,沒有與“外物”的交涉,不經過一番苦難挫折,依舊是無法體認“良知”,從而也無法體認“天理”的。

而一旦真正體認了“良知”、“天理”,就自然“知行合一”了。

​王陽明的心學不但集合了宋之前的儒學大成,還往高峰更進了一步。這才是他有資格被稱為開宗立派的儒學家的原因。

“知行合一”不是告誡,不是方法,而是認識到天理良知後的自然狀态。

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内聖、外王、事功、德行,都近乎完美,也充分驗證了“緻良知”的可行性。

他是真正達到了“知行合一”的狀态。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是什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