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
9月10日,經過上海自然博物館标本名制作中心的精心修複,4件有着60多年曆史的動物标本,在教師節當天與标本的制作者、102歲的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重逢,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當你看到這些“高齡”标本“重煥光彩”,充滿靈動與野性的再次出現,是不是會贊歎如今的科學技術的神奇,動物标本是如何制作的?它們還需要修複嗎?
制作動物标本能讓人了解自然界生物多樣性
“所謂動物标本就是把動物遺體經過各種處理,将其皮毛、骨架或身體器官長久保存,作為收藏、展示或研究用的樣品。”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創始人、生物塑化标本專家隋鴻錦教授說。
談到傳統的動物标本制作有哪些方式,隋鴻錦介紹道,有剝制标本,展示動物的皮毛,體現生物的多樣性,了解各種動物的樣貌;有骨骼标本,由于骨骼相對不容易腐爛,所以把它剝離出來之後晾幹,可做成标本展示;有浸制标本,我們用固定液(福爾馬林)把它保存起來,放在瓶瓶罐罐裡。此外,還有一些少見的方法,比如蠟制的、透明的……
在過去,制作标本隻是為了保存動物,制作技術并不完善,導緻一些動物做成标本後“四不像”,不能準确地展示動物的表情、肌肉等形态特征。
比如,你還記得幾年前那些令你“眼前一亮”的動物标本嗎?從賊眉鼠眼的北極熊到盤腿兒坐的狐狸,再到看起來已經活了超過9條命的貓咪……如今的動物标本不僅具有科研、展示價值,而且更加追求标本制作技術的創新,讓動物“死而複生”,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制作動物标本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特點,讓大家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孩子們也可以從這些動物标本中獲取對大自然界的認識。”隋鴻錦說除此之外,一些稀缺物種,我們需要把它保存起來,避免它死亡後就腐爛消失。“我們的《巨鲸傳奇》展覽中有一件白暨豚展品,白暨豚是中國長江中下遊特有物種,是已經宣布功能性滅絕的動物,這件标本保存下來可以讓後人了解白暨豚到底是什麼動物。”
随着環境的變化,一些動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已有許多動物隻能以标本形式展示給後人,供了解和學習。動物标本在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它不僅能作為教學工具,使同學們了解動物的形态特征,同時還可以宣傳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加強人們環保意識。
“剝制”标本制作方法能逼真還原動物生時狀态
如饑似渴的老虎、貪婪兇狠的狼、斑紋靓麗的梅花鹿……如果不說,還以為這都是有血有肉的動物,而不是動物标本。在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記者看到了如大自然一般的場景,也感歎不是隻有動态的造型能表現動态美,靜态的造型同樣可以表現動态美。
那标本的制作者是如何将靜态的造型表現出動态美呢?
“用新型的剝制方法做動物标本,動物的皮毛是經過鞣制處理的,就像我們穿的皮衣、皮鞋一樣,已經變成“熟皮”,沒有任何異味。而且毛發的光澤度、蓬松度和柔軟度更貼近于動物生活狀态。”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館長李愛民說,博物館裡大多數動物标本都是采用剝制方法。
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裡的剝制标本——白化的孟加拉虎 李迪 攝
記者了解到,呈現在博物館内的每一件标本,制作者都經過巧妙的設計,運用動物的身體各種不同力度、幅度、角度進行了接近自然的造型,能夠讓觀賞者在這種直觀的靜态造型中産生一種直觀性的審美效應,給參觀者帶來不同的想象空間。
李愛民給記者介紹,動物标本還可以把兩件或多件标本進行組合,制造大自然中的真實場景,有時候組合标本比單純的動态造型效果更加突出,例如一隻老虎欲捕食小鹿的場景。
傳統方法制作的動物标本具有哪些優勢和不足,一旦破損如何進行修複?“一些傳統标本也把皮剝下來,剝下來以後沒有對皮進行鞣制處理,隻是把多餘油脂去掉後刷塗防腐劑(如砒霜膏),讓皮不被蟲蛀。這樣處理的皮毛,通常有出現皮張收縮和滲油等現象出現。”李愛民說,砒霜膏是劇毒的,用在動物标本上,對标本制作人員和參觀标本的人來說存在較大安全隐患。
據了解,傳統的剝制标本制作,假體通常采用填充法進行,這樣的方法在小的細節上的表現沒那麼準确和完整,比如說動物表情、血管、肌肉結構等,逼真地還原動物生的時候的狀态,這也是新型的剝制方法的另一個優點。
在博物館裡有一頭亞洲象标本,如此龐大的動物标本也是廢了制作團隊九牛二虎之力。制作團隊先是把大象的皮剝離下來,根據皮毛的測量去計算樣本形态解剖學數據,按設計要求,做出一個“迷你”樣本,對比“迷你”樣本用定制密度的白色聚乙烯苯闆材料來複原雕塑這個動物假體,細節處和不合身的地方則用黃色的聚氨酯材料去修補,在經過多次地“試穿”合身之後,塗抹上專用膠水,便可以把皮縫起來了。
“由于濕皮到幹皮的自然幹燥過程中,為了防止皮張的收縮和走位,所以縫皮之後利用“T型”定型針把該突出細節的地方表現出來,比如說皺紋。”李愛民說,像這樣的标本,在控溫控濕的情況下,它可以保存超過100年之久。但平常需要對标本進行除塵殺菌等常規保養和定期的熏蒸維護處理。
生物塑化标本可保存上千年
對于動物機體來說,内髒腐爛的速度要比皮膚快好幾倍,所以想要看到完整的内髒非常困難。而近年來新興的生物塑化技術能提高人們對人體以及動物體的基本認識,讓觀衆“看透”生命,而不是觀察生命。
“生物塑化技術是一種可以把生物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廣泛應用于解剖學、病理學、生物學、組織胚胎學、展覽館展示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用簡單的話說叫生物标本塑料化,它其實是用高分子材料把生物組織當中容易腐敗的水、脂肪等物質替代,以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隋鴻錦說。
幹制标本——鱗翅目的閃蝶、灰蝶等多種昆蟲 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供圖
衆所周知,古老埃及将屍體制作成木乃伊。木乃伊的制作方法是脫水法,将屍體水分蒸發變幹燥,變成一個屍幹,所以它的形态會縮小、變形。隋鴻錦告訴記者,生物塑化技術是采用替代法,實際上動物的形狀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可以很好地保持标本的外形和内部結構。
“從制作方法來講,生物塑化技術分多個步驟,首先阻斷樣本的腐敗過程,進行甲醛固定、然後解剖;随後,用丙酮對其不同組織部位進行脫水、脫脂;最後,通過真空負壓浸漬工藝完成造型的固定和聚合硬化處理,”隋鴻錦解釋道,生物塑化不僅使标本可以展示出生物的外形,而且還可以展示出生物内髒、肌肉等内部結構,揭示生物在演化和适應環境中産生的結構特點,展示生物多樣性産生的原因。“同時,生物塑化标本還具有無毒、無味、可觸摸、後期維護方便以及可長期保存等特點,理論上可以保存上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