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隔夜菜吃了對身體有害嗎

隔夜菜吃了對身體有害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2 16:14:08

如今人們在飲食這方面都提倡健康飲食,這樣的做法完全是正确的,擁有健康的飲食才有可能會使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态,很多人在閑談之餘都會提到不能吃隔夜菜,隔夜菜是砒霜的言論。

但也有一部分人對于隔夜菜不能吃的看法是不同的,說自己大半輩子都在吃隔夜菜,如今身體依舊特别健康。

隔夜菜吃了對身體有害嗎(隔夜菜似砒霜不能吃)1

對于這件事兒,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究竟隔夜菜能不能吃?在很多家庭當中都起了家庭紛争。

尤其是大部分年輕人都會覺得隔夜菜不好,多吃隔夜菜可能會使身體不健康,隔夜菜裡邊有亞硝酸鹽是緻癌物質,對身體特别不好。

但是一部分老人卻覺得吃隔夜菜并沒什麼問題,而且吃隔夜菜也是一種勤儉節約的做法。表示在多年之前的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差,那個年代的人都一直在吃隔夜菜,身體根本就沒有問題,反而身體還挺健壯的,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就說不能吃呢?

關于大部分年輕人都說隔夜菜似砒霜,一般都是由于隔夜菜裡邊有兩種物質:菌落總數、亞硝酸鹽

1、菌落總數

有很多人在烹饪美食的過程當中掌握不好食用量,所以有可能會在吃完飯之後剩下了一大部分菜和主食。這個時候這些菜和主食會被擱置起來,但是擱置的時間特别長,很容易出現細菌。

為此央視《真相調查》組通過多人的配合做了一組試驗,把各種的食物在不同的環境下以及不同的時間存放之後再來測量食物當中的菌落總數,從而來斷定食物能否繼續食用。

隔夜菜吃了對身體有害嗎(隔夜菜似砒霜不能吃)2

把多種食物分成兩份,分别存放在25℃以及4℃的環境下,通過10多個小時之後來檢測食物當中的細菌。先來給大家講述存放熱菜的結果,由于4℃的溫度相對來說比較低,存放在4℃,環境下的食物細菌滋生基本為0,而且實物完好可以繼續食用。

存放在4℃以及25℃環境下的食物是有很大區别的,尤其是在存放熱菜這方面,存放在25℃環境下的熱菜确實是菌落總數比較高,這個時候如果大量食用的話,可能會影響到人身體的健康。

但是一些涼拌菜本身就是從未有過加熱的過程,然而自身存在的菌落總數相對來說就比較多,即使是存放在4℃的環境下,菌落總數也依舊比較高,因此涼菜大家最好是在餐桌上就吃完,不要存放。

2、亞硝酸鹽

對于隔夜菜裡面含有亞硝酸鹽的量,央視的《真相調查》組也同樣做了一組實驗。一共測試了4種菜系,分别有清蒸魚、尖椒土豆絲、炒油菜、黑木耳蘑菇炒肉。把這4種菜系放置15個小時之後,然後把它們再進行亞硝酸鹽的測試,測試的結果黑木耳蘑菇炒肉以及炒油菜,出現了亞硝酸鹽。

隔夜菜吃了對身體有害嗎(隔夜菜似砒霜不能吃)3

但是亞硝酸鹽的量并不大,是可以正常食用範圍以内的。所以說隔夜菜放置了10多個小時之後,依舊是可以食用的,因為有一部分菜放置之後不會含有亞硝酸鹽,即使是有一些菜含有亞硝酸鹽,量也并不大。

通過央視的這兩項試驗表明,隔夜菜似砒霜這種說法被打破了,通過上文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正确的儲存菜系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正确食用隔夜菜?

前面和大家講述過了,涼拌菜最好是不要擱置一段時間之後再吃,因為涼拌菜本身就是涼菜,在後期使用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加熱,如果非要把涼菜加熱的話,口感就會特别差,但是不加熱本身涼拌菜自身含有菌落總數,就比熱菜高很多,擱置了一段時間之後,涼拌菜的菌落總數會升高更多,大量食用對于腸胃消化有一定的影響。

隔夜菜吃了對身體有害嗎(隔夜菜似砒霜不能吃)4

還有就是綠葉菜也不建議隔夜後再吃,因為炒的綠葉菜第二次食用的時候是需要放到鍋中加熱的,綠葉菜本身亞硝酸鹽的含量就比較高,通過二次加熱之後,亞硝酸鹽的含量會變得更高,吃含有亞硝酸鹽含量高的食物會影響身體健康。

接下來就是在存放隔夜菜的時候,一定要有技巧才可以,如果說炒的菜系吃不完,這個時候應當把它密封起來,然後再放到冰箱冷藏。冷藏的時間不要超過24個小時,當二次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把菜系全部加熱之後再食用。

千萬不能夠把熱菜選擇在常溫的環境下去保存,因為溫度較高出現細菌的量可能就會過大,再吃這樣的菜也是會影響身體健康的,即使是已經充分加熱了,但是依舊會可能出現問題。

通過以上的内容我們可以總結出來,隔夜菜是可以吃的,并不是說所有的隔夜菜都不可以食用。在這裡還是要提醒一些老人勤儉節約是非常好的,但是因為食物變質了還舍不得扔去食用的話,影響了身體健康,這就得不償失了。

想要有效地避免食用隔夜菜,那麼可以在烹饪菜系的時候少量去做,就餐的時候可以多吃一些菜,少吃主食,這樣的話把當天的菜全部吃完,沒有隔夜菜的存放,也就避免食用隔夜菜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