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感情能寡薄到什麼程度?01兄弟姐妹成家後,便“各有各家”,攀比總是存在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兄弟姐妹感情能寡薄到什麼程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01
兄弟姐妹成家後,便“各有各家”,攀比總是存在的。
俗話說:“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意思就是:初一兒子給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給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就可以随便到哪個親戚朋友那裡拜年了。
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之後,無形中就有了比較,誰家寬裕,誰家拮據,從拜年時給父母的禮物就可以看得出來。
記憶中,我家經濟條件一直不好,爸爸媽媽除了種田之外,四處打零工也很難支撐起三個孩子的學費。每次去外婆家拜年,爸爸媽媽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在殺年豬的時候,多留兩斤豬肉,再加上用糯米做的米果。
至于那時候很流行的餅幹、燈芯糕等“副食品”,我們家買不起。
而媽媽的其他幾個姊妹,都會提上好幾盒副食品,那鮮亮的包裝格外引人注目,好像是一張“名片”,越是顯得高級的,越是有錢人。
好在,那時候,大家都把禮物裝在竹籃裡,還用一條寬大的毛巾蓋着,若非主人家掀開來看,誰也不知道裝的是哪幾樣東西。
但媽媽和阿姨們閑聊時,總繞不開這個話題。雖然阿姨們都說着自己沒買什麼好東西給娘家,但媽媽每每回來,都不免長長地歎一口氣。日子窮,在姊妹們面前,也不覺矮三分啊。
幾個姨媽也很是疼惜我們,送給我家的禮物也同樣是高級的副食品。媽媽愛面子,總是隻留一盒,非要把另外一盒當作回禮,讓阿姨們帶回去,當然,還有我們家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東西:臘肉和米果。
從那時起,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兄弟姊妹之間感情再深,也免不了會攀比。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别人過得好,而是一種自歎不如和不甘心。
02
兄弟姐妹之間沒有誰嫌貧愛富,才會“親幫親”,一大家子都漸漸過上好日子。
時隔多年,媽媽和姨媽們也相繼成為了奶奶輩,外婆依然健在,年近九十的她,仍舊喜歡熱鬧。過年的時候,孫輩們隻要能回家過年的,都會在初二這一天到侍奉外婆的三姨家聚一次。
而新一輪的“比較”,又不知不覺在上演了,這一次,有車的和沒車的,是一種差别;車子的品牌,又是一種差别。
但不管是老一輩,還是晚輩,誰都沒有炫耀,也沒有人拿最落魄的人開玩笑。還是一如從前噓寒問暖,找一些人人都有話可說的話題,盡可能聊得開心。
其實,誰心裡都有一杆秤,那些虛情假意,隻要稍稍流露,就會被發現,誰也不挑明,誰也不說破,唯獨下一次,漸漸疏遠罷了。
電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有一段關于兄弟姐妹手中情深的經典台詞:“我們曾經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本來互不相識,但落地之後便結為一體,結成冰,化成水,永遠不分離。”
因為父母突然遭遇意外雙雙離世,為了讓兄妹四人都能生活下去,大哥做出了把兄妹們送給寄養家庭的決定。多年之後,他們長大成人,有人成為了音樂家,有人隻是普通的打工者,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但不論貧富,他們心頭一直萦繞着一個念頭,就是找到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當他們曆經種種曲折,終于團聚在一起時,那種幸福和快樂是任何語言都無法描摹的。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手足情深”的人。一些從大山深處走出去的孩子,隻要出去了一個,就會發揮“連帶”作用,把其餘幾個兄弟姐妹都帶出去,從而實現整個家族命運的轉變。
03
“親兄弟明算賬”不是家醜,而是維系親情的潤滑劑。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大部分都與錢有關。
兄弟姐妹之間,理應互幫互助,尤其是在經濟困頓時,能夠伸手借錢的人,首當其沖就是兄弟姐妹。
然而,畢竟這是一個家庭的财産,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的。所以,欠債還錢同樣适用兄弟姐妹之間。
若是合夥做生意,更應當一開始就把“醜話”說在前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誰拿多誰拿少,憑本事定,經過雙方确認之後,就要“從一而終”,不要因為賺得多了,而心生不平衡;也不要因為賺得少了,而把責任全盤推掉。
網絡上,不乏兄弟姐妹之間因為征拆款而鬧掰的消息,也不乏兄弟姐妹齊上陣,維系自家品牌越做越紅火的消息,截然相反的做法,無不驗證着一個道理“家和萬事興。”
兄弟姐妹之間,越走越親近,除了感情上的血濃于水,利益上的深刻鍊接是更重要的因素。
04
結束語:
人老了,還能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互串門,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那份被呵護、被寵愛的感覺,那份被敬重、被推崇的感覺,是任何情誼都無法替代的。
所以,即便此前與兄弟姐妹鬧過矛盾,也不如趁着彼此都還能走動,找個機會,主動化解吧。
這是煙火人生裡,最寶貴的情誼啊。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