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
我當過語文教師,怕教語文課。現在回想,怕的主要原因是不願意批改作文。這倒不是由于厭惡勞累,而是一直感覺到,要求精批細改,費力很多而收效很少,不值得。有什麼辦法可以費力不多而收效不少嗎?自然很難。不過,分析收效很少的原因,認清了病,即使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求略有好轉還是可能的。因為相信有此可能,所以決定最後再誕妄一次,說幾句有關難治之症的處方的話。
據我所知,對于批改作文,有不少語文教師感到頭疼。這裡無妨從頭疼說起。感到頭疼,原因很多,大緻有以下這些:
(1)太費力。我沒有為調查作文出去過,可是常常聽到調查過的人說,也看過一些征集來的作文本(中學生的),有不少确是質量很差。甚至字不像字,标點不像标點,錯别字,用詞造句錯誤,到處都是。渾身是病,即使你是醫道高、責任心強的醫生,看見能不皺眉嗎?這種煩惱,凡是教過語文課的人都領略過,不必多說。
(2)難于改得恰如其分。有錯誤要改,要批示,怎樣改、怎樣批示才算好?一般的看法是精批細改才好。怎樣算精細?精細就一定好嗎?比如錯别字,隻是指出,讓學生自己改,算不算精細?種種問題,穩妥的解決辦法不好找,為其基礎的理論更難說。
(3)翻來覆去,難免厭煩。批,改,一般是兩周一次。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調重彈;錯誤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調重彈。這樣,不要說學生覺得不新鮮,連老師自己也難免煩膩。
(4)最要命的是多半沒有成效。作文提高要靠很多條件,我的看法,批改是其中不很重要的一個;何況所批所改又未必得當,還有,學生又未必注意,牢記于心。
(5)難于做到人人滿意。求學生滿意是不容易的:改少了,他們會以為不負責,甚至把作文不能提高的原因完全推到教師身上;改多了,自信心強的學生會以為不識貨,吹毛求疵。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經常是一派,總嫌改得還不夠多,批得還不夠細。這種種意見會形成一股力量,像泰山一樣從頭頂上壓下來。想支撐住,唯一的辦法還是精批細改,不管有用沒用,反正可以躲開偷懶的指責。其結果,很明顯,就是天天晚上伏在案上,批批批,改改改。
(6)有個别教師,自己水平不高,還要加上兩種麻煩:a.對錯好壞看不出來或拿不準,自然不知道應該如何批,如何改;b.如果還不願意别人知道自己水平不高,這就最容易事與願違,因為批改要動筆,動筆是變相地立字據,等于讓人家錄了相,面容不美就再也瞞不住,不像講課文,可以東拉西扯,暫時遮掩過去。
不過,不管頭疼不頭疼,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想出不用作文課的學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解決問題的辦法隻能在批改之“内”想。還要批改,求完全不頭疼大概很難,因為,如果在作文質量的提高方面還不能出現奇迹,有些麻煩事就總會遇到。不得已,隻好退一步,決心不怕麻煩,隻要能夠有成效就好。這辦法是什麼呢?
這裡先要交代一下,就是剛才說過的,作文能通,要靠很多條件,讀,寫,教師講、指導,等等,都是;批改作文隻是其中的一個條件,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因此,以下談作文批改,說怎樣怎樣效果可以好些,是假定其他條件都已經具備;如果不具備,靠作文批改單幹,那一定是收效甚微的。記住這個先決條件,以下可以言歸正傳,說說有關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先說總的原則是:不死抱着這棵歪脖樹上吊;如果需要批,需要改,要有的放矢,箭不虛發。下面分幾項說說辦法,以及這樣做的理由。
(1)學生多寫比教師多批改重要。多寫是作文通順的重要條件,前面已經說過多少次,不重複。教師要多利用這個因果規律,想盡辦法,引導、督促學生多寫。如果這方面做得好,比如說,學生有了寫的習慣和寫的興趣,那就可以一帆風順,水到渠成,教師不把教作文的重點放在批改上也未嘗不可。
(2)不必有作必批改。這有兩種情況:a.假定學生已經培養成寫的興趣,有了随手塗抹的習慣,其結果自然是習作很多。數量相當多的習作,能夠從教師眼前過一下有好處,因為可以了解學生,教學心中有數;但都批改有困難,時間不允許,那就可以不改,像禦批“知道了”,畫個看過的記号發還。b.有的作文平平,優點缺點都不顯著,改不改關系不大,教師為了節省精力,做其他比較有用的工作,也可以不改,畫上記号(或兼評分)發還。
(3)可以靠自力盡量靠自力。缺點,錯誤,有些是學生自己能夠補正的,教師最好不代勞。譬如說,小的,如标點不清楚,大的,如應分段而不分段,都是學生力之所能及,與其教師動手改,就不如要求學生自己改。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是給他們鍛煉思路的機會,培養做事認真的好習慣的機會,所以外表是不改而實質是大改。
(4)可以重點批改,不全面鋪開。舉兩種情況為例。一種是指路性質的。不久之前,有個學生寫了一篇“春節之前”,拿來給我看,文字通順,條理清楚,隻是記叙一個時期的生活,平靜客觀,有如記帳。我一個字沒改,隻是告訴她,大缺點是沒有情趣。要寫自己有感觸、估計别人看了也會受感動的;這就牽涉到選材問題,要有取有舍,取舍的标準還是情趣。她聽了,說完全明白了。我覺得,這個辦法(不說,批在作文上自然一樣)的效果,比精批細改、面面俱到會好一些。另一種是治病性質的。有的作文渾身是病,都治,接受治療的人會感到頭昏腦脹,就不如先治嚴重的。比如同時有詞句不通和條理不清兩種缺點,而前者更明顯,更厲害,就可以暫且放過後者,隻在詞句不通方面着重批改。
(5)批,指點優缺點以及改進的辦法,都是明确具體,避免大而無當,虛應故事。回想當年我上學作文受人之批,以及後來作教師批人之文,都有不少是支撐門面、虛應故事的,如“大有進步”、“尚須努力”,甚至“歎觀止矣”、“功虧一篑”之類,不要說學生不知何所謂,就是教師自己,想來也不知道究竟想讓學生做什麼吧?不知而還要做,我以為這是舊時代塾師批八股文習作的遺風在作祟,不批就不足以顯示塾師的高明,或退一步顯示認真負責。現在,我們應該用實事求是的精神鏟除這種遺風,應該相信,作文教得好不好,與加批不加批毫無關系。這之後,我們就有了批不批的自由:有必要就批,沒有必要就不批。
(6)批改要有針對性。關于作文批改,這個針對性原則最重要,所以要多說幾句。批,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習慣(多少,何輕何重,粗略細緻,等等),不同的水平(由精确到不妥甚至錯誤),這裡為了問題單純,隻說那些一般的,即批改得精細或相當精細的。先舉個突出的例,什麼時候,什麼人,都忘記了,隻記得是一篇紅格紙豎行抄的作文,教師改得特别細,原作的文字保留很少,兩行之間密密麻麻,都是教師的改作。讀讀,教師的改筆确是比原作高得多,可惜的是,與原作的關系也成為風馬牛不相及。我當時想,教師這樣費力,效果究竟是什麼呢?恐怕隻是原作者的莫名其妙。這種費力不讨好的做法就是沒有針對性。目前,像這樣遠離原作另來的改法總當很少了,但認真負責,努力求好,精雕細琢,以至像是在學生作文本上大顯文才的改法,或者這種精神,我想還是有的。對于這種精神,人人都會欽佩。不過欽佩是一回事,效果是另一回事。為了教好學好,效果應該比動機更受到重視。批改作文,想要有高效,我以為必須顧及針對性。所謂針對性,可以從淺深兩個方面說。a.淺的,所批所改要接近學生的程度,其内容要是學生能夠領會、能夠吸收的。比如說,教師筆下很有本領,對學生某一不妥的語句,設想有兩種改法,一種隻是變不通為通,另一種卻變不通為高妙,如果估計第二種改法學生不能領會,那就甯可用前一種改法。這樣做,學生能夠消化,比丈二金身,摸不着頭腦好得多。b.深的,最好能夠抓住關鍵問題,相機指點,讓學生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古人有些改文的故事可以清楚地說明這種情況,隻舉兩個例。一個是晚唐的,和尚齊己作早梅詩,送給詩人鄭谷看,其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改“數枝”為“一枝”,齊己大為佩服,至于叩頭感謝。另一個是北宋初年的,張詠,作過高官,剛正傲慢,連名宰相寇準也看不起(諷刺他不學無術),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句雲:“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詩稿放在案上,蕭楚才看見,把“恨”字改為“幸”字。張詠發現有人改他的詩,大怒,把蕭楚才叫來責問,蕭說:“與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側目之秋,且天下一統,公獨恨太平,何也?”張詠恍然大悟,也下拜感謝。批改作文,最好也能夠這樣,所謂搔到癢處,觸到疼處,教師費力不多,學生卻可以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7)即使隻有小的優點,不大的進益,也要鼓勵。這有利于培養寫的興趣,所以很重要。有少數教師,自己高明,常常用衡量自己的尺度衡量學生,又急于求成,恨鐵不成鋼,因而翻開作文本就覺得毫無是處,張口東不對,閉口西不對。這時間長了,很容易使學生灰心,甚至破罐子破摔,撒手不幹了。
(8)批改也可以靈活多樣。辦法,形式,都可以随機應變。作文本之内,可以動筆,可以不動筆;動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剛才已經說過,不重複。作文本之外,比如說,指導作法,談論優缺點,可以在堂上,也可以在堂下;可以對一個人,也可以對全班。又比如給學生講,可以扣緊題目(學生作文)說,也可以離開題目(如介紹作文知識)說;可以自己說,也可以大家随意說。總之,隻要有助于學生理解、進步,都可以靈活。
以上一些想法,總的精神是:多動筆與少動筆之間,或說精批細改與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批改之間,我是舍前者而取後者。這樣做,大獲得将是兩種:一是效果會比較好,二是教師的負擔會減一些,至少是松動一些。值得擔心的隻有一點,批改少了,或者一部分作文批改少了,有關的人不會懷疑教師懶怠或馬馬虎虎嗎?我的想法,如果貌似懶怠的辦法真能夠行之有效,那就不必因避嫌而放棄實效;何況還可以從積極方面解釋,講道理,舉實證,漸漸取得多數人的承認是不會很難的。
來源 | 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原文選自中華書局《作文雜談》。
轉自:語文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