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王勃的經典詩?王勃(650—676 ),初唐詩人字子安,绛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據傳六歲就會作文章,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當時諸王中鬥雞之風盛行,王勃戲作《檄周王雞》一文加以嘲諷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兒子、後來的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惱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遊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參軍;後來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其父王福疇因受王勃牽連,也從雍州司功參軍貶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年僅二十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初唐王勃的經典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勃(650—676 ),初唐詩人。字子安,绛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據傳六歲就會作文章,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當時諸王中鬥雞之風盛行,王勃戲作《檄周王雞》一文加以嘲諷。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兒子、後來的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惱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遊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參軍;後來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其父王福疇因受王勃牽連,也從雍州司功參軍貶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年僅二十七。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史稱“初唐四傑”。他們都力求革新當時“争構纖微,競為雕刻”
的齊梁宮體詩風,拓寬詩歌題材,表現積極進取、健康昂揚的精神,抒發政治感慨和懷才不遇的憤懑。由于他們在革新齊梁詩風和促進五律漸趨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杜甫有“王楊盧駱當時體”的贊譽。
王勃的詩主要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抱負、表達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他的詩大都對仗工整,上下蟬聯,但有些詩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豔,沒有徹底擺脫六朝辭藻華麗绮靡的詩風。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閣序》著名。
滕王閣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
珮玉鳴鸾罷歌擺。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詩鑒賞
《滕王閣》詩,是《滕王閣序》的結尾。明人胡應麟在《詩薮》中曾高度評價說:“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閣》為冠”,“婉麗和平,極可法師。”這道工整精緻的詩,一直被詩論家視作是王勃七言古詩的代表作。
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建造的,号稱江南第一閣。王勃十四歲那年,到****探望任縣令的父親,歸途經過洪州,正值九月九日重陽節,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上宴請賓客。他參加了盛宴并創作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滕王閣序》,一時震動了文壇,被作為佳話。按《唐摭言》裡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以及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亦是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轸,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雲‘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可見《滕王閣序》是王勃即席揮筆寫就的。
《滕王閣》詩以極其凝煉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現了詩人珍惜光陰、胸懷功名、慨時事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首句“滕王高閣臨江渚”,點題入詩,描述了滕王閣雄踞贛江之濱,和江心洲嶼相對峙,占盡地勢。次句“珮玉鳴鸾罷歌舞”,是從宴會散罷的場面的反襯宴會的盛況,别具一格:歌舞結束了,賓主相繼離去,珮玉叮口當,鸾鈴和鳴。佳節盛會後,人去樓空。接下來的兩句是靜态寫景,“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畫棟”“珠簾”,表現的是巧奪天工的人工美;朝雲缭繞,暮雨飄拂,呈現的是亦真亦幻的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美。“飛”
“卷”二字,靜中有動。隻此二句,瑰偉絕特的滕王閣就矗立眼前,令人神往。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就曾贊歎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續之,以書吾憂。”
詩的第五、六兩句,“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表面寫景而實為抒情。自在的白雲,懸映在深深的潭水裡,影影綽綽,迎朝露,送秋輝。季節景物在不知不覺中轉換,日月星辰在無聲無息中移動,詩人在此以博大、永恒、無極的景象物候襯托人生短暫,抒發白駒過隙、時不我待的進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詩的意境甯靜高遠,引人遐想。“婉麗和平之風格自見矣!”“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既順承上句時空久遠之意,又照應首句,自然地結尾全篇。當年建造這華麗高閣的滕王如今在哪呢?這是以問代答,此時元嬰由于奢靡無度,被貶到滁州去了。而如今參加歌舞盛宴的,正如《序》中所說的,“賓主盡東南之美”,贊美閻都督德潔政清。設想元嬰建造華閣何嘗不是為了自己可以時常歌舞飲宴于其上呢?如今卻隻剩下欄杆外的江水依然如故地向北流淌。
這是一首入律的古詩,王力先生曾評說:“這首詩平仄合律,粘對基本合律,簡直是兩首律句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注意: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高适、王維等人的七言古風,基本上是依照這個格式的。”這段話概括說明了《滕王閣》詩在語言上的特點,同時指出了它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輔三秦,
風煙望五律。
與君離别意,
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王勃詩鑒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初仕于長安時期的作品,格調高昂,情感濃烈,充滿着青春勃發的活力。在送别詩中,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世代相傳的佳句,古往今來,不知撫慰了多少離人,激勵過多少志士。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律”點出詩人送别的地點長安,友人赴任的地方是西川。從繁華的京都向西南方遠望,隻能看到煙塵霧霭迷漫,引人遐想。在“風煙”後“五律”前置一“望”字,使句勢流走,氣韻流長,缱绻之情充盈字裡行間。這聯詩的宏偉寥闊意境,形成一種特殊的送别氛圍,既不同于“風蕭蕭兮易水寒”那樣的悲壯蒼涼;又不同于“攜手上河梁”,“徘徊蹊路側”那樣的凄怆猶疑;更不同于“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那樣的悱恻纏綿。它所映襯的人物是灑脫的,而又略帶樂觀的憧憬。
自古人生傷離别,詩人們更是感慨良多,但在這裡年輕的詩人能以豁達樂觀的心态對待現實。颔聯“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正是描寫兩位摯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詩人向朋友傾訴說:我心中的苦澀滋味是和你一樣的。可是我們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豈能不四處遊走呢!弦外之音,似乎是:我們為事業,分别在所避免,應當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這話說得很自然,情意也很真切。
而真正脍炙人口,振奮人心的是頸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豪邁宏放的詩句,贊頌了人間堅不可摧的友誼。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萬水難以遮攔。這富有哲理意味的詩句,閃爍着永不磨滅的理性的光輝,使詩人與摯友的情感得到升華,引起世人的共鳴。曹子建《贈白馬王彪》詩有雲:“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王勃這聯詩化用此詩,而更顯自然流暢。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說在臨别之際,不應當學習兒女之态,哭哭啼啼多難為情!此話既是對朋友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共沾巾”三字,表明雙方情誼深厚,難舍難分。
這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齊的五言律詩,平仄協調,對仗工穩。颔聯采用流水寬對,更顯自然活脫。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詩人以樸實、洗練的語言,表達出真實、自然、親切、豪爽的感情。
林庚先生評價這首詩說:“開始把詩歌導向典型洗練;技巧聲色都結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現上。這就是統一南北文風的具體發展。” 明代胡應麟在《詩薮》中說:“大曆以還,易空疏而難典贍;景龍之際,難雅潔而易浮華。蓋齊、梁代降,沿襲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蕩滌。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窮路”、“城阙輔三秦”等作,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
别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
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裡道,
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
俱是夢中人。
王勃詩鑒賞
唐乾封元年(666 ),王勃17歲,進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寫《平台秘略》。寫完後,沛王賞給他帛50匹,十分賞識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長。據《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總章二年(669),“諸王鬥雞,互有勝負,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時王勃年僅20歲。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于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于聖明之代。”對自己的被驅逐,他心中懷着一腔悲憤。當年五月他離開長安南下入蜀,後來客居劍南兩年多,遍遊漢州、劍州、綿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過程中,他對現實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寫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詩文。《别薛華》就是其中一首。
這首送别詩的色彩、風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徑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劉所說的:“詩是一種感性經驗和主觀情感占很大成份的東西。詩人此時的生活環境變了,思想感情也發生很大變化了,寫出的詩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綿州群官席别薛升華序》,有可能是這首《别薛華》詩的序。從序言推斷,詩人與薛華在綿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個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華,作下了這首痛徹肺腑的詩篇。
詩的首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以事寫情,又以情生景。兩句詩,描繪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場面,一對患難知音跋涉在漫長、曲折、險阻的山道上。他們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難舍難分,但最後還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問津”。“窮路”,借用的是阮籍窮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窮路”的意思。這就促人聯想,發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窮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時常獨自駕車信道而行,走到絕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漢李固之所以“滞涸窮路”,正因為他“守死善道”,屢次上疏直陳外戚、宦官擅權的害處,後來被梁骥誣告,招緻殺身之禍。在此,詩人以阮籍、李固自況,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難被當權者所容。這也說明了詩人與其摯友“多窮路”
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隻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爾競一時之虛榮”,還兼取宋玉《九辯》中“衆鳥皆有所登栖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的意義,借以表示自己象鳳凰一樣清高,而不願象凡鳥一樣随處栖登。颔聯“悲涼千裡道,凄斷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聯中“窮路”、“問津”,進一步具體描寫道路的險遠,設想未來,抒發情懷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虛實相生,語義雙關。詩人既為朋友颠沛流離于·132·《唐詩鑒賞大典》
千裡道上而感傷,又自傷其遠在千裡之外的異鄉。眼前道路崎岖漫長,展望未來滿目悲涼,前程暗淡。這是詩人走上仕途三年來,對社會現實的真切的感受,從心底發出的深沉慨歎,說明了詩人當時内心失望情緒低落。
生活是艱難的,但仍要堅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變好,年輕的詩人雖然沮喪但沒有完全絕望。因此詩的頸聯寫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們心中所期望的事業、建立功勳的志向與抱負,隻能與船隻一同在風浪中漂泊不定。正因為風華正茂的詩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對挫折、失敗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賦·序》中寫道:“鹹亨二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遊歲序,殷憂明時,坎土禀聖代。..此仆所以撫窮賤而惜光陰,懷功名而悲歲月也。”可見他的“悲”是因為“懷功名”而難以實現。這聯詩所表現的正是理想與現實矛盾,希望、失望交織的複雜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賞識與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棄,執意追求。就是他們“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觀原因。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曾說過:“薛華與李白并稱,而無一字可傳,豈非有幸不幸也。”薛華也是才志高遠之人,也陷入同樣的境遇,可見,懷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說明志向的難以實現。
尾聯“不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上句承詩題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從字面看,這聯詩可以理解為王勃對朋友的安慰,表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永遠相憶。另一方面,“俱是夢中人”包含有“命運之舟”難測的意思,彼此都像在夢裡由不得自己。詩人對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懷着無限憂慮,而對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這個結尾,是隽永深長的。
《别薛華》與一般五言律詩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語言簡練,表達了真摯的情感。
可謂“興象婉然,氣骨蒼然”。
銅雀妓(其二)
王勃
妾本深宮妓,
層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
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複襞,
羅衣誰再縫。
高台西北望,
流涕向青松。
王勃詩鑒賞
《銅雀妓》是樂府詩題名,也叫《銅雀台》。銅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臨漳縣)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銅鑄大雀。《銅雀妓》詩,多是憑吊懷古或詠史之作。據《邺都故事》記載,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崗;妾妓都住在銅雀台上,早晚設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靈帳前奏樂祭禮;諸子也經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王勃的《銅雀妓二首》是“裁樂府以入律”的。
這兩首五言律詩都描寫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
在其中,詩人對終身被幽禁于深宮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歎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涼的氣氛一開始就籠罩了全篇。據史書記載,銅雀台很高,上有宮房一百二十間,歌妓們被關閉在重重宮門之中。這裡的“閉”字表現出了深宮裡歌妓沒有自由的痛苦。颔聯“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進一步描寫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們本來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藝娛樂君王,博取君王的歡心的。現在就連也已經結束了。曹操死了,還為誰歌舞,為誰修飾容貌呢!然而她們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遺命,“每月十五,辄向帳前作妓樂”,為曹操的“魂靈”歌舞。這不是更可悲嗎?君王就連死後都操縱着她們的命運,她們唯有終老宮中,永不得見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頸聯“錦衾不複襞,羅衣誰再縫”,是寫歌妓沒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絕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懶,華貴的鋪蓋沒人再折疊,绫羅的衣裙也不想再縫制,“誰再縫”的“誰”字用得好,以疑問代詞代替否定詞與上句的“不”字相對,含意雙關而有力。“誰”實為“人人”,說明有這樣命運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沒有歡樂沒有理想,雖生猶死。尾聯“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聯之意而作結,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恨綿綿,歌妓在那高入雲霄的銅雀台上放眼遠眺,隻看到西陵蒼松翠柏,不覺凄然淚下。
詩人寫《銅雀妓》詩,是為了以古喻今,針對當時幽深的宮廷生活有感而發的,通過生動的形象抒發對曆史事實的評價,借曹事以諷唐,“用意隐然,最為得體。”這首詩不同于一般的憑吊懷古詩,對于史事不着力顯微闡幽,而能别寓興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議論,而以歌妓的口吻自歎自哀,真情實感,分外動人。
山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滞,
萬裡念将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黃葉飛。
王勃詩鑒賞
這首《山中》詩,是王勃旅蜀後期的作品。總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紀行詩序》裡他寫道:“五月癸卯,餘自長安觀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經。”在遊《遊山廟序》裡也說:
“吾之有生,二十載矣,雅厭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離開長安的态度似乎很灑脫,而内心是很複雜的。被逐出沛王府後,他無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實際上,南國物候也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思和煩憂。正如他在《綿州北亭群公宴序》裡所說的:“離亭北望,煙霧生故國之悲,别館南開,風雨積他鄉之思。”鹹亨元年(670)秋,詩人與邵大震、盧照鄰同遊玄武山作有《蜀中九日》詩:“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遊廟山賦》中又寫道:
“他鄉山水,隻令人悲。”山水之間豈能展鴻志?在蜀逗留愈久他的鄉思愈濃。遊玄武山後,他繼續南行至成都、溫江、樂山等地。這首詩大約作于樂山一帶,抒發強烈的鄉思和羁旅之哀愁。
起句不同凡響,很有氣勢。“長江悲已滞”既寫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詩人登上蜀地的高山之巅,遠遠看去山下的長江仿佛已經停滞。
這景象撩撥起離人倦遊的思緒,原已積蓄在心中的悲哀又重新湧起。這“悲”本是詩人之悲,而詩人在這裡卻說“長江悲”,自然是融情于景,景亦生情了。
在詩人的想象中,奔騰澎湃的長江水為他之悲痛而停流,以靜寫動,反襯内心始終難解難平的悲傷,這悲傷之深以緻江河亦為之而恸。
“萬裡念将歸”,是緊承首句具體抒發遠遊思歸的悲苦心境的。宋玉《九辯》有:“登山臨水兮送将歸”。詩人在這裡化用了宋玉詩的句意,恰當地表現了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着痕迹。
第三句“況屬高風晚”,轉為寫物候,承接上兩句含義,遠行思歸之情原本已令人不堪其苦。又何況正是深秋寒風飒飒之夜更令人感傷不已。宋玉有名句:
“悲哉秋之為氣也,肅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是最能夠引起人的思念和惆怅情緒的。這是自然景象作用于人們感官的結果。曆代詩人都常利用秋風來襯托人物悲涼凄苦的心境。王勃這句詩在“高風”後加一“晚”字,就豐富了意象,造出新境。“高風晚”的“晚”字,既表秋深也表天晚,黃昏和夜晚亦是最能引起詩人們種種怅惘愁緒的時刻,句首一個“況”字,不僅增強了語勢,而且使整首詩的情感波浪起伏來。
結句“山山黃葉飛”,是寫深秋的景象。“一葉而知秋”。樹葉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最為靈敏,黃葉飄零是深秋的獨有的意象。詩人筆下的黃葉,既有眼前看的,也有心中想的。“山山”疊詞的運用,造成一個曠遠遼闊的悲涼意境,強調了詩人所處的環境,突現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這首五言絕句《山中》,語言洗練,寥寥數字而意象十分豐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天涯遊子的典型形象。
詠風
王勃
肅肅涼景生,
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
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迹,
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
為君起松聲。
王勃詩鑒賞
《詠風》一詩,不僅是王勃詠物詩的代表作,也是曆代詠風詩中的佳作。
“肅肅涼景生”,首句平直輕快,習習涼内飄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緊承上句,概寫風不管深溝還是淺壑,不分高低貴賤,北風都遍施恩惠。“我”字的運用,加強了主觀情感,表現了詩人胸襟的開闊。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描寫風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體情态。風,驅散了煙雲,卷走了霧霭,穿行于澗戶山舍将清爽帶給人們。第五六兩句是贊揚風的品格。“去來固無迹”,指它行蹤不定,似乎施惠于人們沒有所圖,不求回報。“動息如有情”,借用《抱樸子·暢玄篇》“動息知止,無往不足”之意,形容風慷慨惠施,不遺餘力,來去仿佛一個有情有義之人。
這兩句詩,夾叙夾議,巧妙地承前啟後,自然地引出結句:“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白天,風為勞作的人們送來清涼,甯靜的傍晚,又為歇息的人們吹奏起悅耳的松濤聲。欣賞松濤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當然也包括了詩人自己。這裡與“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樣加深了主觀意趣。
曆代詠風的詩很多,如梁元帝的《詠風》詩:“入鏡先飄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飛長袖,傳歌共繞梁。”
陳祖孫登的《詠風》詩:“飄香雙袖裡,亂曲五弦中。”又如唐太宗的《詠風》:“披雲羅影散,汎水織文生。”這些詩裡所寫的風,無非是飄香、舞袖、繞梁而已,難怪宋人計有功說:與上面的詩相比,王勃的《詠風》“最有餘味,真天才也。”
王勃的這首《詠風》詩,立意新穎。他抓住了秋風涼爽,令人愉悅,無所不在的特點,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風寫得獨具性靈,慷慨無私,普濟平民士子。
不是習見的柔弱的香風,也并非宋玉《風賦》中的取悅于大王的雄風,肆虐于庶人的雌風。這首《詠風》小詩裡,寄寓着詩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采蓮曲
王勃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凫雁飛,
桂櫂蘭桡下長浦,
羅裙玉腕輕搖橹。
葉嶼花潭極望平,
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
江南采蓮今已幕。
今已幕,采蓮花,
渠今那必盡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
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複蓮花,
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
花紅強似頰。
佳人不在茲,
怅望别離時。
牽花憐共蒂,
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
新物徒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
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
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
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
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裡外,
征客關山路幾重。
王勃詩鑒賞
上元二年(675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王福畤,途經江南時寫下這首《采蓮曲》,《采蓮曲》雖樂府曲名,雖是襲用樂府舊題,寫的卻是江南農村的真實生活。蓮即荷花。詩歌通過對采蓮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劃,表現出她們對征夫的深切思念和無限幽怨。詩人熱情贊美和平甯靜的勞動生活,對勞動人民所承受的戰争苦難深寄同情。
這是一首以七言為主的叙事詩,按情節的發展,可分為三個大段落。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全詩采取倒叙手法,實是故事的結尾。采蓮歸來水濕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蓮曲》寫道:“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綠水芙蓉衣”,在讀者眼前所浮現的不正是面如蓮花,衣雜荷葉香的動人畫面嗎?這個開頭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從“秋風起浪凫雁飛”句起,到“還羞北海雁書遲”句止,為詩的主要叙事部分。這一大段中又可分為幾個小層次。首先“秋風起浪凫雁飛,桂櫂蘭桡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橹。”點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在秋風吹起層層浪花的溪流裡,采蓮女子駕着小舟輕盈地向蓮塘駛去,受驚的野鴨、雁兒陣陣飛起。生活的如平靜的水面般美好,其實那“秋風起浪凫雁飛”,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漣漪。“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為第二個層次,先寫采蓮女子極目遠眺,隻見綠葉紅花,好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的景象!這景緻與從前一樣,物是人非,豈能不令人感慨!舟兒漸行漸近,蓮塘裡飄來歌曲聲,越來越清楚,聲聲訴的盡是相思苦情。
這目睹耳聞,使采蓮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會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猶未還”!“猶”字頗具分量,表達了離别已久遠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蓮今已暮”,既寫實也兼比興,意為光陰易逝,就像采蓮,轉瞬就到黃昏;人生短暫,倏忽就到遲暮。這裡通過對采蓮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開和平甯靜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見處于太平盛世的勞動人民的真實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饒美麗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對外戰争使夫妻分離,她的生活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這第三層是寫采蓮女子對征夫表白忠貞的愛情和寬慰征夫的。說她既不會像倡婦對待蕩子那樣對待他,也不會像秦羅敷那樣有碰到使君糾纏的麻煩。她雖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卻很豁達、堅強。“蓮花複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此為第四層,是寫采蓮女子在采摘蓮花時,将自己與花相比。荷花開得那麼稠密,并蒂連枝且有綠葉相伴,而自己,卻是形單影隻。荷葉雖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雖紅但賽不過自己的面頰。她對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女為悅己者容”人雖美卻無人欣賞,于是欣賞與陶醉之中,悲辛、懊喪也與之俱來。“佳人不在茲,怅望别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這最後一層裡是寫采蓮女子歎息紅顔不能長駐。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憐形單影隻。她的心上人不在身邊,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歸來青春或許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們分别的地方惆怅感傷,回憶起從前“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的情景。那舊時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經難覓,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換景移了,而我的那顆心卻依舊沒變。“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鄭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說明雖然飽受相思,她與征夫的愛情至今也不後悔。而她對丈夫的遲遲不來信,卻感到不滿。她不忍心責備丈夫不給自己寫信,隻說“北海雁書遲”,這裡用的是蘇武的典故,意謂路途遙遠,音書不能早日順利到達。但采蓮女似乎絲毫不認為丈夫不來信,意味着可能負傷或戰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這段詩可以說是采蓮女子的内心獨白。從這獨白裡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麼光明、純潔與善良。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裡外,征客關山路幾重?”這是詩歌的結尾部分。前四句描寫秋夜江畔蓮塘的景象。明月當空照,清風吹拂着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着銀光。蓮塘裡傳來陣陣歌聲,采蓮女們尚未歇息。最後四句,遊客與衆采蓮女子相遇,目睹她們互相詢問對方征夫的情況。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采蓮女子,正打點舟楫準備回家,盡管今宵良夜等待她們的卻是空帏!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評這首《采蓮曲》說:“末叙暮歸曰:‘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裡外,征客關山路幾重?’不特迷離婉約,态度撩人。結處尤得性情之正。”
這首《采蓮曲》它的内容充實生動,言辭優美,是一首富于現實主義精神的優秀詩篇。華美的言辭,浏亮的音節,複沓的旋律,在這裡不但沒有鋪陳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現了詩歌的内容。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評說:“王子安七言古風,能從樂府脫出,故宜華不傷質,自然高渾矣。”結尾的構思精巧,筆力獨到,詩人既善于描繪典型形象,又巧于進行高度藝術概括,使詩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正如明張遜業在《校正王勃集序》中說:“論曰:
“王子安富麗徑捷,稱罕一時,賦與七言古詩,可謂獨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