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琴書?新華社西安5月21日電(記者楊一苗、許祖華)位于陝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遺址出土多件約4000年前的骨制口弦琴,這是目前我國所見年代最早的弦樂器,其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琴書?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新華社西安5月21日電(記者楊一苗、許祖華)位于陝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遺址出土多件約4000年前的骨制口弦琴,這是目前我國所見年代最早的弦樂器,其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石峁遺址是距今約4000年前的超大型史前遺址。在2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領隊孫周勇介紹,石峁考古隊在皇城台發現了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各類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其中在數以萬計的各類骨器中,還甄别出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
據了解,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内,為皇城台使用期間由皇城台頂部棄置而來。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9厘米,寬逾1厘米,厚僅1-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于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弦琴制作于距今約4000年前。
口弦琴在中國先秦文獻中被稱作“簧”。《詩經·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房”。《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現代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仍保持着人類早期弦樂器的原型特質,流行于蒙古族、羌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中。(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