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秋分節氣不僅是一個節氣,還是節日。除了古代作為節日,在現代也是作為節日存在。那麼,秋分也是我國的什麼節日呢?具體秋分是農民豐收節還是農民播種節呢?一起來了解。
秋分也是我國的什麼節日
農民豐收節。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于2018年設立,節日時間為每年“秋分” 。設立這個節日,将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
意義:
體現豐收
衆所周知,秋分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恰好是從“立秋”到“霜降”這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風和日麗,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一派瓜果飄香谷滿倉的豐收景象。傳統意義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終點,更是春耕夏種的起點,正如中國華北地區的一句農諺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因而,國家将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緻敬與傳承,同時更加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律和适應可持續的生态發展觀。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具有當代意義,其文化傳承意味更加濃厚。一方面,對于有着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日的設立極具一種儀式感: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同時更是當代人準确把握住時節規律,用現代思維點綴傳統文明的一種上佳表現,将每年的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
農民豐收節
三個有利:
一是有利于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重要領導人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個方面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二是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給農民一個專屬的節日,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這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滿足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樹立一個鮮明的文化符号并賦予新的時代内涵,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彙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所以,設立這個節日,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還是從社會進步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曆史人文
“中國農民豐收節”不是一般的節日,既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祈願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從曆史脈絡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農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竈王,“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被視作國泰民安的“标配”。從文化現實看,在國家層面上設立一個全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助于更好傳承和展示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凝練生成重視農業、尊重農民、慶祝豐收的新時代先進文化。豐收,凝結起中華文明的澎湃力量。“農雖舊業,其命惟新”,中國是農業大國,高質量是農業現代化的标志。
鄉村作用
首先,可以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推進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舉辦豐收節可以讓廣大農民參與進來、投身進來,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辦這個節,可以激發農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中國農民豐收節”對農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在精神層面必将增強億萬農民振興鄉村的熱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營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鄉村振興将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厚實的經濟社會基礎,豐收節将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營造濃厚氛圍。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在開局之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資源動員起來、聚集起來,有助于促進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态振興、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第三,可以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鄉村振興五句話二十個字,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僅表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中國農民豐收節”本身就很美好。辦這個節也是農民美好生活的體現。通過這個載體,展示廣大農民的勞動成果,為農民群衆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樣化的文化産品,可以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産業,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