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接到任務做分享,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是的,我也不例外。
所以當4月7日,陳治哥讓我在做一個分享的時候,我表面的表情是這樣的:
而内心的真實寫照卻是如此:
當然,焦慮總是源于不确定。
不确定的因素有幾個:比如選題,比如去哪看文章,如何組織素材。
發現問題後,解決方式便是逐個出擊,細分任務到可操作的程度。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分解任務的方法,很有借鑒意義:
參考他的方法,我将任務拆分如下:
确定題目
看10 文章
制作思維導圖
制作PPT
具體來說如下:
1. 确定題目
在跟陳治哥聊天中得知UA這一品牌,之前沒聽過,覺得有意思,便選其作為研究課題。
2. 看10 文章
10是個基本标準,背後的原則是“飽和”。也就是說針對某一主題,再看文章也沒有更多的發現。
這裡涉及兩個核心内容:第一是搜索渠道,第二是文章整理。
搜索渠道上,推薦四個垂直渠道:知乎,微信,一财和虎嗅。
①知乎
發展到現在,知乎上已經沉澱了大量知識。
而且回答裡有很多從業者的親身經曆,能幫助我們快速熟悉這些話題。
②微信
推薦搜狗的微信搜索,在電腦端能很方便地找到對應的話題。
不過說實話,現在公衆号太多了,内容也有點參差不齊,但至少比純粹百度出來的質量高。
③第一财經周刊
個人超愛的雜志,每期必讀。
它會跟蹤所有新鮮事務,而且有足量的數據支撐論點。
④虎嗅
這裡的文章深度足夠,也有觀點,适合在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歸納。
在找到文章後,下一步就是對内容進行整理。
推薦三個工具:微信收藏,@我的印象筆記和Onenote。
①微信收藏
最主要的使用場景是,在手機端看到好的文章,先收藏,然後在電腦上打開客戶端,進行閱讀整理。
②@我的印象筆記
當然,有道雲筆記也OK,操作類似:通過關注對應公衆号,綁定自己信息,可以方便的把信息存到雲端。
③Onenote
一般來說,工作上所有的信息,最後都會彙入Onenote。
也就是說:價值一般的,微信收藏,在電腦端閱讀;有點價值的,存入印象筆記;最有價值的,在Onenote裡整理。
3.制作思維導圖
當把信息搜集好後,便按照邏輯放入思維導圖。
這裡不求太過細緻,主要是理清邏輯,檢查内容是否飽和。
4.制作PPT
最後再根據思維導圖制作PPT。
在做PPT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貪求一次完美。
這樣很容易把80%的時間費在前幾頁,最後發現沒時間做後面的部分,最後要麼加班,要麼隻能完成個60分的結果。
這一次在做PPT制作時,為了加快效率:
第一步:純粹插入文字;
第二步:添加輔助圖片;
第三步:進行精細加工;
第四步:檢查完稿。
下面是其中一些頁面:
最後發現,PPT的制作隻占很少的時間,更多的是信息搜集和整理。
最後做個總結:
1.面對焦慮,趕緊找到問題根源,然後細分到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2.信息搜集垂直渠道:知乎、微信、一财和虎嗅。
3.信息保存方式:微信收藏,@我的印象筆記和Onenote。
4.利用思維導圖理清結構。
5.做PPT時先完成初稿,然後再精細化加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