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6 01:45:33

上一次說了“學”是什麼意思,這次來說“時”與“習”的意思。

“時”指時常、時時、按時等,是與“習”密切相關的。即在學了之後,要時常、時時加以練習、複習、演練等。

“習”是簡體字,古代寫成“習”,上面是羽,下面是白,與簡體字不一樣。“習”字在古代的意思是指“鳥數飛”,即出生不久的小鳥要經過多次(數)練飛,才能最終翺翔天空。

因此,“時習”就是時常練習的意思。

“學”某種知識或道理,不可能隻學一次就能完全、熟練、透徹掌握,必須時時加以練習、複習、演練等,才能逐步掌握,最終成為自己的東西。

“時習”,如同現代的武術、體育、書法、舞蹈、音樂一樣,都要天天練、長期練,才能熟練掌握。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靠自己,就是靠自己天天練,長期練。

學生為了高考,要不停地做題,這就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隻有這樣,才能牢靠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我特别主張一點,學校裡的老師教學,應該如體育運動中的教練,指導運動員不停地練習,長期地練習,才能讓學生學得牢,學得好。

“學”了之後要“時習”,學與習是兩回事,所以孔子才說“學而時習之”,而不是簡單地說“學”。我們今天常說,要好好學習,但怎樣才是好好學習呢?就不清楚了,而看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就讓人知道怎樣才是好好學習,怎樣才能學得好。

說完了“學而時習”,還要弄清楚“學而時習之”的“之”是什麼意思。

講古代漢語的老師隻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之”是代詞,但“之”這個代詞在具體的話語裡,所代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隻是籠統地講“之”是代詞,還不能讓學生徹底理解“之”的意思和用法。

“學而時習之”的“之”,是指孔子教給弟子的“六藝”,”之“這個代詞,在這句話裡是指代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知識與技能。上一篇說到《論語》中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又說“五十以學易”,這就是六藝之中的三藝了。

《論語》又說:“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可知孔子也教他的學生學“禮”。

在《孟子》中,多次引用《詩》、《書》,還專門說到孔子整理研究《春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儒家另一部經典《周禮》說到“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與一般解釋的”六藝“有所不同,這要和《論語》結合起來進行理解,禮、樂、書與《論語》所說一樣,多出來“射、禦、數”三種,這是更基礎的知識與技能,它們都包括在禮、樂之中,可知這種說法與《論語》所說并不矛盾。

《荀子·勸學》篇也說到了”六藝“中的詩、書、禮、樂和春秋:

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衆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六藝”後來稱“六經”,到漢代,遺失了樂經,隻剩下五經,所以漢武帝獨尊儒學時,隻設五經博士。後來宋明理學家講“四書五經”,就是指這五經。

從孔子到後來的理學家,都是儒家學者,所以他們所學的東西是一樣的。

六藝是當時的基本知識,必須掌握,此外,《論語》中還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這些名目,實際上都包括在六藝之中,但強調的是學了之後要踐行,不能停留在書本上和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中,貫串于整個人生,使六藝的内容轉化成人的各方面的素質與品德。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習”不僅是練習、演練,還包括踐行的意思,這也是儒家一直強調的思想。

最後要說明“說”的意思,在古代漢語中,“說”與“悅”是通用的,根據現代音韻學的研究,這二字的古代讀音是一樣的,因為讀音相同或相近,古代漢語中就有“同音假借”的現象,“說”與“悅”通用,就是假借的一例。所以在古書中,很多地方都用“說”字表示“悅”字,表示喜悅和快樂的意思。

因為“學而時習之”,所以“不亦說乎”,二者是因果關系。

為什麼會因為“學而時習之”而感到“說”(喜悅快樂)呢?很多人覺得學習是痛苦的事,所以,對學習及其喜悅與快樂的關系,也要弄清楚。

《論語》中說:“溫故而知新”,這是說學習的事,”故“是以前所學的東西,”溫“是溫習、複習。可知重”溫故“就是”學而時習“的”習“。溫習以前學過的東西,由此而知道了新的意思,這就是溫故而知新這,因此,這時的“知新”是令人欣喜的,于是自然而然就有了“不亦說乎”的感覺。

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下,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也是說學習的事。

在個人的學習過程中,有朋友來自遠方,于是有了在學習中可以交流的學友,這當然令人高興。所以《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知古人是主張在學習中要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說自己在學習中沒有得到别人的了解與賞識,但自己并不愠怒郁悶,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君子是指人格和心态都很高尚的人。

可知,在學習中,還要有正确的心态,以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現代人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但在沒有發光之前,也不要因為别人不賞識你是金子,就在心裡生悶氣。如果是這樣,就不是正确的學習态度,是孔子所不贊同的。

《論語》中又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表示孔子從年輕時就有志于學,經過不斷地學與習,保持“人不知而不愠”的心态,堅持下來,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才能達到最後“從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這樣的學習過程,使自己不斷升華,當然也是最讓人喜悅的事情。

這說明”學“”習“與”說“”樂“,總是同在一起的,有些人可能對此無法理解,隻有自己有親身體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這句話。

現在不少人在學習中感受不到快樂與喜悅,隻覺得痛苦,對此,要好好理解孔子的話,細經地讀古書,從中把握更多的深意,才不會枉費了古人話語對後人的重要啟示作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句(細讀學而時習之)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