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可是當下的「網紅」産品,每一個孩子多少都吃過。
在功能宣傳上:便秘要吃,腹瀉要吃,消化不良也要吃,還有什麼提高免疫力、治療黃疸腸脹氣過敏濕疹……「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國際主流的觀念指的是,攝入一定數量時,能夠對人體健康産生有益作用。
益生菌的分類很複雜,國内的就分了 20 多種,每種菌群還分為不同的菌株,産品還分為藥品、保健品、固體飲料等,如果要寫一個益生菌的詳細指南,十天半個月都說不完。
益生菌是否「益生」,國内外觀點迥異,對于孩子來說,到底對哪些疾病有效?我們來仔細說一說。
益生菌能治療便秘?效果并不明顯。
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吃益生菌用來治療便秘,一般宣傳上對便秘有效果的是乳雙歧杆菌,但在兒童便秘的臨床應用上缺乏循證醫學依據,也就是說,證據不足。
國内外很多便秘臨床指南,都沒有關于益生菌治療便秘的内容。
大家覺得益生菌可以緩解便秘,很有可能是混淆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元可以通過刺激人體結腸内常駐菌的生長和活性,來有效改善便秘。
而益生菌,沒有被證實有效。
益生菌可以預防 & 治療濕疹?
隻對牛奶蛋白過敏性濕疹有效。
寶寶濕疹容易反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外界的很多因素,比如環境或食品中的過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環境溫度或濕度變化、日曬等均可引發或加重濕疹。
國外有研究表明,益生菌的确可用于預防和治療濕疹,證據相對高的主要是用于牛奶蛋白過敏性濕疹,比如使用鼠李糖乳杆菌或乳雙歧杆菌,其他原因引起的濕疹,使用益生菌進行治療有效性缺乏證據。
寶寶濕疹誘因複雜,難以判斷,如果确定是牛奶蛋白過敏,最好的方法就是隔離過敏原,換用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同時可以搭配益生菌輔助。
益生菌能提高免疫力
可能有效,證據不足。
孩子的免疫力主要來自于先後和後天途徑,後天性大家都比較清楚,就是靠生病來提高,先天性的免疫力,則是和遺傳、産前母親暴露環境、分娩方式(順産)、喂養方式(母乳喂養)息息相關。
益生菌主要是增加腸道裡的菌群,基于目前動物實驗及為數不多的臨床試驗,是否能提高免疫力仍然缺乏證據。
益生菌能改善乳糖不耐受?
對成人有效,對嬰幼兒未知。
在成人的消化不良疾病中研究中發現,某些益生菌可以減輕與乳糖消化不良有關的症狀,比如使用保加利亞乳杆菌和嗜熱鍊球菌,在劑量達到一定要求以後,在緩解成人此類的症狀方面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但成人的研究數據代替不了兒童,對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者是兒童人群乳糖不難受的消化不良,目前還缺乏有效性的證據。
益生菌能改善腸絞痛?
效果不明顯。
基于目前國際上證據水平相對較高(被驗證有效果)的研究結果,發現羅伊氏乳杆菌可以緩解某些腸絞痛,但效果不明顯。
寶寶腸絞痛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拍嗝、作排氣操、飛機抱,益生菌的作用可能比安慰劑好一點。
益生菌能治腸胃炎?
有效,但隻針對病毒感染導緻的腹瀉。
某些益生菌對治療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具有療效,尤其是對病毒感染導緻的水樣腹瀉具有顯著療效,對侵襲性細菌導緻的腹瀉沒有明顯療效。
如果孩子确診為病毒性腹瀉,生病的早期可以吃布拉酵母菌或鼠李乳杆菌來治療。
不過腹瀉治療也隻是輔助治療,孩子腹瀉最重要的治療還是補液鹽。
益生菌能緩解抗生素導緻的腹瀉?
有效。
很多孩子在使用抗生素後都會出現腹瀉,益生菌可以治療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但也并不是所有益生菌都有用,證據級别相對較高的,隻推薦應用布拉酵母菌。
給孩子吃活菌類益生菌時,與抗生素等藥物間隔至少 2 個小時。
孩子長期服用益生菌安全麼?
益生菌類制劑還是相對較安全的一類藥物,至今,在全球範圍内還沒有服用益生菌導緻嚴重毒副反應的報道。
但各界觀點不一,公衆對于益生菌安全性還是頗為擔心。
長期用藥會不會引起潛在感染?會不會讓孩子有耐藥性?會不會産生有害的代謝産物?這一切還沒有被證實。
總結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益生菌隻在兩種情況下有效:
對于其他的功效,美國兒科學會( AAP)2010 年曾發布的一篇關于益生菌的文章,表示還有待繼續研究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益生菌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
對于寶寶入口的食物或藥品一定要慎重。益生菌不是萬能的,面對人雲亦雲和無處不在的營銷宣傳,家長還是要保持理性。
健康的孩子,不建議把益生菌當作日常補品。如果患有病毒性腹瀉和抗生素引發腹瀉,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以輔助用一點益生菌,錦上添花。
我們常說的吃益生菌,其實是吃益生菌制劑,益生菌制劑≠益生菌,這是兩個概念。
而益生菌在提純加工成在益生菌制劑時,會添加防腐劑、添加劑、穩定劑等物質。
我們的目的是給寶寶補充益生菌,但其實是通過給寶寶吃益生菌制劑的方式補充的,所以寶寶在補充益生菌的同時,也會把添加劑吃進去。
益生菌本身對孩子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益生菌制劑中的添加物長期服用卻不一定是絕對安全。
因此,當孩子因為腸胃不适或過敏等問題,确實需要服用益生菌時,家長要遵照醫囑,按療程給寶寶服用合适的益生菌制劑,之後可以做腸道菌群檢測,看腸道菌群是否恢複正常,如果恢複了,那就可以不服用了。
需要強調的是,家長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來判斷是否需要給孩子添加益生菌制劑。
而且益生菌制劑也不是補得越多越好,關鍵是“平衡穩定”,需要根據腸道菌群的真實狀态,針對性地補充對應的益生菌,才會有好的效果,而不是随意使用。
哪些人群應該補充益生菌?
1、服用抗生素時。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不能識别有害菌和有益菌,所以會把它們全部殺死。過後補點益生菌會對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起到很好的作用。
2、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急慢性腹瀉、大便幹燥和顔色深及吸收功能不好引起的營養不良時,都可以給寶寶補充益生菌。
3、早産、剖腹産和不是母乳喂養的寶寶不能從媽媽那兒得到足夠的益生元,為了腸道菌群的正常化,應該适量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4、對于免疫力低下或者需要增強免疫力的特殊時刻(如某種流行疾病期間),能夠起到預防作用。
5、帶寶寶出行或旅遊時帶點益生菌類産品,如果寶寶腸胃不舒服,服用後能夠有效改善症狀。
6、牛奶、雞蛋過敏的患兒,在選擇益生菌時,切記不要選擇含有牛奶、雞蛋成分的益生菌産品,以免使症狀加重。
益生菌怎麼吃效果好?1、飯後30-60分鐘後服用
益生菌對胃酸很敏感,正常胃酸PH值為1.8左右,這樣的環境不利于益生菌的存活。因此需要找到胃酸低,即PH值相對較高的時機服用益生菌。
傳統認為嬰幼兒空腹時的胃酸PH值為4-5,但是據國内外研究發現,新生兒(28天内)空腹胃酸PH值為2.3左右,1歲以後PH值為1.9左右,已經接近成人水平,空腹時由于饑餓和受到食物誘導時,中樞神經會“指揮”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這樣的環境顯然是不适合益生菌生存的。
此外,早上剛起床時分泌的胃酸較少,但是能否達到适合益生菌生存的PH值,還沒有找到理論依據,尚有争論,因此不建議早上空腹食用益生菌。
進食後食物對胃壁的刺激,中樞神經進一步指導胃酸分泌增多,在胃部消化的初期,胃酸分泌逐漸達到高峰,因此在吃飯時補充效果也不太好,但比起空腹來說好得多;
在餐後半小時-1小時後,達到了飽腹感,胃酸的分泌有所減少,加之此時食物還在胃中,可以中和胃酸,PH值有所升高,大大減少了對益生菌的破壞,這期間攝入益生菌是比較适合的。
2、保存益生菌的溫度不能太高
益生菌大多是不耐高溫的,溫度超過40攝氏度時活性便會降低并不可逆。為了保證益生菌的活性,當室内溫度高于20攝氏度時,建議可以放冰箱冷藏保存。有些袋裝粉劑的益生菌,開封後如果沒有吃完,應該立即封口放冰箱或者丢棄,以免有害菌入侵,影響效果。
3、沖調水溫<40℃
其實水溫不能超過37℃最好,避免高溫殺死益生菌。如果嬰幼兒不愛吃,想加在奶粉裡服用,不能先放益生菌,因為沖調奶粉的水溫一般都高于40攝氏度,可以将奶粉沖調好後,溫度低至37度時(手腕滴奶液溫熱無湯感),再加入益生菌。發酵制品中的酸奶、奶酪最好不要加熱吃,注意這類奶制品寶寶1歲以後才可少量攝入。
4、服用抗生素後2-3小時才能吃益生菌
抗生素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也會殺死益生菌,服用了抗生素後2-3小時再吃益生菌較合适。服用了抗生素後,補充益生菌可以降低抗生素對身體産生的副作用,比如因抗生素出現的腸炎性腹瀉。
5、選對益生菌種
益生菌種類繁多,每種益生菌的作用都有其特殊性,很多作用都需要進一步去研究,去發現,但是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客觀的收獲,比如一些益生菌在腸道中的定殖位置,特殊作用等。
益生菌說明書之“含菌量”基本上所有的益生菌制劑,都會标注其所含的菌株數量,比如這樣的:
益生菌的量是以“億”為單位來計算的!
推薦是:每次吃50~150億個益生菌。,尤其是孩子。
新生兒是在無菌或少菌狀态出生的,體内還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菌群。
而且,益生菌都是“過五關斬六将”才能到達目的地的。在孩子服用益生菌的過程中,必然有益生菌被消耗、死亡,比如空氣的消耗,再比如胃酸和膽汁的消耗等。
所以,那些覺得孩子比較小,而把劑量擅自減少甚至減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服食的量過少,真正到達腸道發揮作用的益生菌就所剩無幾了,當然也就不足以起到應有的效果了。
另外,有家長問:如果一次吃了一袋半,剩餘的半袋放冰箱保存後再吃可以嗎?
當!然!不!可!以!
因為,剩的那些益生菌,早就沒用了!
益生菌是厭氧的,在空氣中暴露時間太長,就會被空氣中的氧氣“殺死”,你再給孩子吃的,就是“死”了益生菌。
Emmm……一堆益生菌“屍體”,又能有什麼用呢?
可是,說起來,我們怎麼判斷買到的益生菌制劑裡,益生菌是“活的”,而不是買了一堆“益生菌屍體”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