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一首《六幺令·天中節》寫盡端午春秋事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轼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颍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谥号"文忠" 。
蘇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轼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轼也是古代寫端午詩詞最多的文學大家之一,共有五首詩詞是寫與端午有關的,其中有《屈原塔》、《浣溪沙。端午》、《南歌子。遊賞》、《端午遍遊諸寺得禅字》和《六幺令。天中節》。
其中,筆者對蘇轼所寫的端午的詩詞中,最喜歡的是《六幺令。天中節》,因為它寫盡了端午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并由此而引申與屈原相比,生出些許憂國憂民的感傷,也拿屈原來比喻,寓意自己命運多舛的一生。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六幺令。天中節》這首詞。其中"天中節",也就是端午節!
《六幺令。天中節》
宋代:蘇轼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鸢舞。
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龍舟争渡,助威呐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歎懷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蘇轼一生坎坷,起起落落,最後客死異鄉,與屈原似有一些相似之處。才有如此大徹大悟,從其這首詞中就見其端倪。
全詞上段"寫盡"了端午節民間活動諸況,下段立意一轉,追叙"坎坷"人生故事。
先看上段"講述"端午節的現狀:"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民間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蟲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種方法避邪祛毒。舊時人們用绫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鸢舞"。這是近千年傳下來的民俗,每家每戶将青翠的艾葉懸于堂中,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以僻邪驅瘴,有驅魔祛鬼之神效。"紙鸢"又稱風筝。 "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香飄十裡",既有"粽葉"的清香,也有"粽子"裡面的各色餡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龍舟争渡,助威呐喊,憑吊祭江誦君賦"。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恰逢雨天,當人們得知打撈賢臣屈大夫時,湖面上的小舟再次彙集,冒雨出動,争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句意:江面上龍舟競發,彼此呐喊助威,還有一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說出了端午紀念屈原的原委!
再看下段"坎坷"的描述:"感歎懷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感歎:有所感觸而歎息。楚懷王:芈姓,熊氏,名槐。昏聩:比喻不明事理,頭腦糊塗,不明是非。悲戚:悲痛哀傷。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戰國楚國被秦國滅掉。"異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幾許"?異客:作客他鄉的人。這裡是指屈原已經遠離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淚不止。鬓白知幾許:兩鬓如霜,知道有多少嗎?"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朝夕:猶言從早到晚一整天。新亭對泣: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從早哭到晚。"淚竭",猶"淚幹"、"淚盡"爾。"陵陽處",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後到了陵陽。"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江渚:江邊。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稱之為湘累。"斷腸句":當主要指《九歌》。蘇轼在感歎屈原的坎坷悲壯時,其實也是在隐喻自己的處境并不比屈原強,就像其寫的一句名言一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說明任何人都不能例外,隻要是想幹一番事業的,必須要沖破重重的艱難險阻,甚至粉身碎骨,才能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2019年6月6日于艾墨軒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