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不喝水強按頭的四字成語?——教育不能違背孩子成長的規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牛不喝水強按頭的四字成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不能違背孩子成長的規律
老前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為我們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
手掂一隻公雞,按着公雞的頭讓它去吃眼前的一碗米。他按得越勁大,公雞撲騰得越厲害,一顆米也沒喂進去。然後,他把米撒在地上,放開公雞,看公雞的表現。公雞竟然自己去找米吃了。
他做這試驗的目的是想告訴我們:搞教育不能違背教育的自然規律。如果違背教育的自然規律,不但出力不讨好,反而還會走向教育的反面。老白姓在批評違背教育的自然規律強逼孩子們學習時也常常會說一句話——“牛不喝水強按頭。”這句話和陶行知老前輩做的試驗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理就這麼簡單,但我們一搞起教育來,我們就昏了頭,常常做些“牛不喝水強按頭”的蠢事。雙減減的是什麼,不就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嗎。什麼是負擔?負擔就是孩子們不想學你非逼着他學不可。如果他想學,還叫負擔嗎
人是最擅長學習的高級動物。人一生下來,就開始學習了。從動手蹬腳到會笑認人,從走路蹦跳到控制屎尿,從交往說話到認字算數……都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搞教育的關鍵是給孩子們提供更好更寬松更适應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環境條件,讓孩子們在這個環境條件下自然的成長。隻要“米”在那裡,不用按頭,他們也會自己找着“吃”。孩子們的生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感知自身強大的過程。在孩子們的内心世界裡,是十分羨慕成人世界的,因為他們認為成人是多麼強大,所以,他們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學習是孩子們内心最強烈的欲望,說孩子不愛學習,必須逼着才學是成人世界的帶有偏見的十分錯誤的認知。
學習是人的最顯著特點,不學習就不能叫“人”。孩子們的學習是孩子們不斷突破自然的束縛不斷感受自身強大的過程。不會走時想走,會走時想跑,想像魚兒在水裡遊泳,想像鳥兒在天空飛翔……會認字時就試着看書,會看書時,就想着寫“書”,在牆上亂寫亂畫就是孩子們想寫書的潛在欲望。我們所說的孩子不愛學習,是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畸形心理造成的。我的孩子必須比别的孩子優秀,最起碼不能落後其他孩子,這是底線。你的孩子憑什麼要比别的孩子優秀,這就逼着孩子按自己優秀的要求學習起來。孩子隻要不按成人自己的優秀的标準去學習,就是不愛學習了。外面的世界是一個龐大無邊的宇宙,學習也一個龐大無邊的宇宙,按照你的那點可憐的優秀的要求(高分數)就是學習嗎?真是荒謬之極。但這卻成了基礎教育追求的目标,真讓人痛心疾首。
應試教育,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牛不喝水強按頭”的愚蠢之舉,嚴重地傷害着我們的孩子。固化了的九年義務教育班級制度,呼應着應試教育。小學生六歲入學建了學籍,十五歲初中必須畢業。一歲一個年級。一年級一碗“米”,一碗“米”一考試。前一碗“米”,夠吃不夠吃,吃完吃不完,考試一總結,就得吃下一碗。依此類堆吃過九碗“米”,九年義務教育就完成了。每一次考試總得弄出123……來,盡管三令五由不讓排名排序,可能嗎?你不比較,還不讓别人比較嗎?結果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我們的大多數孩子感知的自己不是越來越強大,而是越來越無行。這和孩子們生長的規律和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馳的。
班級教學制度完全是從西方世界搬過來的,而且還搬的還這樣死,不準留級,不準跳級。中國本土的學校教育是私塾模式。私塾老師招收學生不論大小,都在一塊學習,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區别對待,因材施教。現在的學校,不能辦成私熟,但私熟的教育經驗可以借鑒。一年一碗“米”就放在那裡,學生應該有選“米”吃的權利和自由。吃完第一層的米,再去吃第二層的“米”。不分年齡,不分年級,也就是說,學生有選擇班級的權利和自由,可以選擇留級和跳級。學生以外的世界,再無法用統一的标準去衡量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隻有口碑。
校長,教師,在招生制度不改變的應試教育環境下,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追求“高分數”将是學校的實際目标。對于絕大部分家長來說保護孩子在成長中感知自己強大的道路,就靠自己了。這是除過孩子自身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家庭教育也“牛不喝水強按頭”,這道防線就不攻自破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