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這是清末小說家劉鹗在《老殘遊記》中描寫濟南的語句。“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鮮明形象地概括出了濟南的“泉城”特色,成為經世流傳不衰的絕妙佳句。
劉鹗,原名孟鵬,字鐵雲,别署洪都百煉生。原籍江蘇丹徒,後遷居淮安。他是清末著名小說家,同時又是研究甲骨文專家和治黃水利專家。
光緒十七年(1891年),山東巡撫張曜任命他為黃河下遊提調,到山東負責治黃。他結合自己曾參加黃河堵口及測繪河南、河北、山東境内黃河的實際經驗,寫了《治河七說》,力主實行東漢王景“束水攻沙”的方策,但張曜及其幕僚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結果造成黃河在山東齊河、長清、章丘3次大的決口,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劉鹗當初到山東濟南時,單身一人,借住在當時曆城縣衙門一個朋友家裡。後來接來家眷,賃居在“布政司小街”,不久又移居“鹦鹉廟街”。他居住的這些地方,距巡撫衙門較近,又是市井比較繁榮的地方,這對他了解濟南的風土人情,接觸社會,提供了便利條件。所以他在《老殘遊記》中描寫濟南的自然景色、風土人情特别細緻,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老殘遊記》中以生花之筆,多處描繪了濟南的趵突泉、金線泉、黑虎泉、舜井、投轄井等處泉水,描繪了大明湖、千佛山、鐵公祠、鵲華橋、高升店,以及在鐵公祠所看的“佛山倒影”奇觀和在明湖居聽白妞、黑妞說書的場景。他是這樣描寫趵突泉、金線泉、護城河、黑虎泉的:“這趵突泉乃濟南府七十二泉中的第一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畝地寬闊,兩頭均通溪河。……池子正中間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而三尺高。據土人雲:當年冒起有五六尺高,後來修池,不知怎樣就矮了去了。這三股水,均比吊桶還粗。池子北面是個呂祖殿,殿前搭着涼棚,擺設着四五張桌子、十幾條闆凳賣茶,以便遊人歇息。”“你道四大名泉是哪四個?就剛才說的趵突泉,此刻的金線泉,南門外的黑虎泉,撫台衙門裡的珍珠泉,叫做‘四大名泉’。”“這南門城外好大一條城河。河裡泉水湛清,看得河底明明白白。河裡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長,被那河水流的搖搖擺擺,煞是好看。”“老殘坐定,問茶房道:‘聽說你們這裡有個黑虎泉,可知道在什麼地方?’那茶房道:‘先生,你伏到這窗台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嗎?’老殘果然望外一看,原來就在自己腳底下有個石頭雕的老虎頭,約有二尺餘長,倒有尺五六的寬徑。從那老虎口中噴出一股泉來,力量很大,從池子這邊直沖到池子那面,然後轉到兩邊,流到城河去了。”
關于在大明湖觀看千佛山的“佛山倒影”,他描寫得更加形象、生動、逼真:“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翠綠,更有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正在歎贊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老殘遊記》雖是小說,卻描述了不少真人真事。“明湖邊美人絕調”中的明湖居和白妞、黑妞,确真有其地其人。白妞亦名王小玉,黑妞則是她的徒弟,也是她的幹姊妹。青凫道人所著《舊學庵筆記》一書有這樣的記載:“光緒初年,曆城有黑妞、白妞姊妹,能唱賈凫西鼓兒詞。常奏技于明湖居,傾動一時,有‘紅妝柳敬亭’之目。”作者并加按語:“白妞一名小玉,《老殘遊記》摹寫其歌時的狀态,亦可謂曲盡其妙”。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劉鹗不僅在明湖居聽過小玉姐妹的說唱,并且還請到家裡說唱過,對這兩位才貌過人而又聰明善良的女藝人十分敬慕。他的細膩描寫可謂酣暢入勝:“正在鬧鬧哄哄的時節,隻見那後台裡,又出來一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方擡起頭來,向台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裡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裡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的近的,就更不比說。就這一眼,滿院子裡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隻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髒六腑裡,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抛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哪知她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啭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這出神入化的生動描繪,把白妞、黑妞的音容笑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勾起無限遐想,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劉鹗雖然不是濟南人,在濟南隻生活了短短3年時間,但他對濟南的真摯感情以及為濟南所做出的貢獻,的确不可埋沒。一部《老殘遊記》把濟南的山水美景、風土人情,傳遍五湖四海,令世人皆知,“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更是成為濟南活生生的一句永恒的廣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