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啟:
每年農曆五月間,也就是公曆6月21日前後,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确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夏至為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緻,所以夏至是一年365天中夜最短、晝最長的,是整個夏天陽光最燦爛的一日,是全年中最有詩意的一天。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吟詩填詞,留下了許多以夏至為題材的詩詞佳作。
白居易: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思歸 時初為校書郎(節選)
(唐)白居易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
我國民諺有雲:“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這說明夏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
過了夏至,白晝一天天變短,夜晚一天天變長。詩人由此聯想到長夜獨坐的孤獨寂寞。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過夏至節,古人往往心有忐忑,不是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是自此陽消陰生,長暑難消。
因為離中國四大傳統佳節之一——端午節特别近,此消彼長,現在夏至節已意興闌珊。但我國民間,依然有夏至節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條、食粽子等習俗。
元稹: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夏至五月中(唐)元稹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渌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與白居易齊名的風流才子元稹,曾經創作過一組五律《詠廿四氣詩》,其中當然也包括與夏至有關的篇章。
中國古人将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二候蟬始鳴,即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即喜陰的藥草半夏,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由此得名。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五月中》雖然沒有細緻地闡述夏至三候,但也有籠統的描寫,比如“處處聞蟬響”。
該詩描寫夏至如龍而至,電閃雷鳴,暴雨傾盆,雨後天空如洗,彩虹高挂,字裡行間閃爍着浪漫主義光芒,令人記憶深刻。
與詩仙李白天馬行空不着邊際的浪漫主義相比,元稹創作的是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科學詩”,又具有現實主義的實質。
能在兩大風格迥異的寫作流派之間自由轉換,充分展示了元稹高超熟稔的寫作能力。
楊萬裡: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
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
(宋)楊萬裡
登台長早下台遲,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
号稱一生創作過2萬首詩的史上“古詩冠軍”楊萬裡,對夏至情有獨鐘,至少寫過4首與夏至有關的佳作。
《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表達了詩人對夏至刻骨銘心的第一印象——熱。
在宋代,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一直到清代前的夏至日都是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夏至,意味着炎熱天氣的正式開始,之後天氣越來越熱,因此民間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天一熱,就得像詩人在詩中所說的睡竹床、搖大扇了。
民諺雲:“夏至三庚數頭伏”。其意思是說,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内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三伏天了。
到三伏天的時候,真的會是“出門五分鐘,流汗半小時”。古代沒有空調,去暑神器就是風扇,恐怕手扇得抽筋也不能停下來的!
小結:
夏至未至,天氣越來越熱,風景越來越美。
也許你不能在空調房裡享受着涼快的冷風與清爽的西瓜,其實自然風會讓你身體更健康,何況還有“心靜自然涼”的古訓。
在赤日炎炎的夏天,還有多少勞動者在烈日和暴雨下虔誠地書寫生命的贊美詩。
夏至将至,讓我們紅塵作伴,潇潇灑灑,一起在古詩詞裡欣賞夏至的美,感受夏至的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