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

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07:34:31

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聚焦統編三科教材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經典内容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魯迅是近百年來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獨立思考和藝術個性的偉大作家,魯迅已經積澱為現代最重要的精神資源,所以讓中學生接觸了解一點魯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編寫必須重視魯迅”改革開放以來,總計有50多篇魯迅作品被選入各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1

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

■聚焦統編三科教材

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經典内容。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魯迅是近百年來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獨立思考和藝術個性的偉大作家,魯迅已經積澱為現代最重要的精神資源,所以讓中學生接觸了解一點魯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編寫必須重視魯迅。”改革開放以來,總計有50多篇魯迅作品被選入各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

統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

統編中學語文教材總共收錄魯迅作品12篇,總的看來,這些作品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入選的都是“最經典”的篇目

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選入7篇魯迅作品,包括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小說《社戲》《故鄉》《孔乙己》、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選入5篇,包括小說《祝福》《阿Q正傳》、雜文《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

這些作品堪稱“最經典”的課文,每一篇都曾入選十套以上的語文教科書,都是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篇目。這些文章無論從思想主旨還是語言形式,都極其适合學生學習。

第二,根據文本難度和學生理解水平有序排布

統編語文教科書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文本内容的難度和“雙線組元”的指導思想等,對魯迅作品進行了有序排布。

七年級以散文為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都寫了魯迅對童年的回憶,富有童真童趣,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到八、九年級,以小說為主。在《故鄉》《社戲》《孔乙己》中,閏土、楊二嫂、孔乙己,魯鎮、鹹亨酒店……許多人物和場景成為一代代讀者的集體回憶,成為象征性的符号,從中可了解作品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時代風貌。理解作品中飽含的那份愛與痛、熱烈與冷峻,有助于學生對社會、人生形成更深刻的體認和理解。

高中教材除了選入小說《祝福》《阿Q正傳》,雜文數量大幅增加,思辨要求明顯增強。“拿來主義”的觀點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其深刻的針對性,閱讀《拿來主義》,學生還能學習魯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學會發現問題,學習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閱讀《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兩篇雜文,除了需要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體會烈士的崇高形象,還要體會魯迅在字裡行間表達的“至情”,以及對烈士犧牲意義的理性思考。

第三,以拓展閱讀深化學生理解

除了課文,統編教科書中還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拓展閱讀。

一是通過課後的“思考探究”題進行拓展閱讀。比如,學完《藤野先生》,拓展閱讀《〈呐喊〉自序》,深入理解作者思想;閱讀《社戲》,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原文的開頭部分,通過完整的文章閱讀準确把握文章主旨;學完《孔乙己》,拓展閱讀《示衆》《藥》等小說,通過比較閱讀,分析、理解其中的看客形象。

二是通過“名著導讀”闆塊拓展閱讀。教科書在七年級上冊設計了“《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活動,聚焦魯迅的散文作品,引導學生從“魯迅的童年”“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等專題開展《朝花夕拾》的整本書研讀。

三是通過選入其他人寫魯迅的文章(或片段)豐富對魯迅的認識。比如,七年級下冊選入蕭紅《回憶魯迅先生》,通過生活瑣事,還原一位“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這種“1 X”的拓展閱讀、引入他人寫魯迅的方式,與課文中的魯迅作品共同形成一種立體結構,引導學生立足不同視角、通過不同文體、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真正走近魯迅。

“教”魯迅作品時應注意什麼

許多中學教師覺得魯迅的作品難理解、課堂教學不好把握。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學魯迅作品時,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要避免标簽化解讀,通過語言文字“還原”作品

對于魯迅,人們常站在“鬥士”的角度去解讀其人其作。統編教科書從多個角度選擇魯迅作品,并有意識地設計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進行解讀,避免标簽化。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材在練習設計上避免對主旨給出幾個選項讓學生進行選擇,更沒有給出一個傾向性觀點讓學生結合文本去“驗證”,而是引導學生思考“樂園”之“樂”表現在哪些方面,概括三味書屋的生活并從文中找出依據,找出先生“矛盾的表現”并進行評價。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走進語言文字本身去發現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要在教科書“結構”中确定教學目标和内容

文章一旦被選入教科書,就成為教科書“結構”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供閱讀的文本。教師要結合單元導語、閱讀提示、任務設計、練習設計等确定教學目标和内容。比如,高中選擇性必修下冊選入《阿Q正傳》,編入“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單元。單元導語提示:要結合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百年來人們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變動的軌迹。閱讀這篇小說,自然須探究魯迅“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的創作動機,分析阿Q的性格特點,挖掘“精神勝利法”的内涵,探尋阿Q超越時代、民族的意義和價值。聯系整個任務群的要求,我們也能感受到,中國現當代文學折射出百年來社會變革發展的曲折曆程,在表現民族心理和時代文化方面有着獨特的貢獻,教師可以從這個角度組織專題研習。

要注意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和語言素養的發展

魯迅作品無論是在觀察、分析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角度,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的方式,語言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等方面,都是現代文學的巅峰,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極佳樣本。比如教學《祝福》,可以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提升思考的深刻性和敏銳性。一是體會魯迅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和思考。祥林嫂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但閱讀時不能停留于感受底層婦女在舊社會的悲慘命運,而要剖析造成她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即當時的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二是分析魯迅對國民性弱點的觀察和批判,可以聯系多部作品進行“互讀”。比如《祝福》中的“看客”,如同《孔乙己》《示衆》《藥》等作品中的看客一樣,都是底層的普通貧苦民衆,他們本性善良而又愚昧麻木,甚至其善良成為了殺人的利器。當時民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揭示出的是民族的悲哀。三是學習魯迅對自我靈魂的審視和剖析。魯迅作品常用多重視角,作品中的“我”在觀察,現實中的“我”又站在更高的視角審視。如《祝福》中的“我”是一個具有啟蒙思想的知識分子。“我”痛苦卻又無能為力,想改造社會,卻又陷入困境而彷徨。四是學習魯迅在冷峻背後的真切和熱誠。魯迅作品深沉、冷峻,卻不令人感到沉重和絕望,反而迸發出生命的快意和熱切的期望,用文字築起“中國的脊梁”。

從藝術表現力上看,魯迅對語言的駕馭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比如,他為祥林嫂三次“畫像”,魯四老爺關于“謬種”的詈罵和口頭語,柳媽的高論,祥林嫂“我真傻”的獨白式呓語,等等,都值得細細品味、揣摩。

我們應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

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占據如此地位的,魯迅是絕無僅有的一位。教科書中的魯迅作品,總是能輕而易舉地觸動大衆的神經,激起輿論的熱潮,有說魯迅文章難懂要縮減篇幅的,有說魯迅作品不适用于當今時代需要删減的,有為魯迅某篇作品退出教科書而驚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等等。

今天,我們可以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

魯迅以他的豐富矗立在20世紀文化的中心點上。正如北京魯迅博物館原館長孫郁所言:“魯迅的文字永遠閃爍着生命的輝煌氣象,那轟鳴着的、帶着光和熱的意象,穿過了曆史,穿過了現實,一直向你滾來……魯迅的世界不僅僅類屬于個體生命的價值,他更多地承擔着社會與曆史的價值。”這就是中學生要學魯迅、讀魯迅的理由。

我們應該學習他的溫情與博大,在苦痛和無奈中盡力捕捉人性的良善與美好;學習他冷峻的觀察和剖析,讓自己的精神之途更遠、更深一些,去努力觸及“人類文明與中華民族文明的根柢”;學習他“真的猛士”的勇氣,面對生存的苦澀和困惑,“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學習他張揚的生命熱力,飽含熱切希望去尋找光明,“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學習他“泥土”的精神,“眼光向下”,根紮于大地,“要不怕做小事情”……

魯迅也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寫作的開創者之一,是一位語言大師,他“以口語為基礎,有機融入了古語、外來語、方言的成分,把現代漢語抒情、表意的功能發揮到了極緻”(錢理群語)。魯迅的語言固然不好模仿,但我們可以享受他那簡潔灑脫、恣肆遒勁的語言的魅力,學習他鮮活、靈動、自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作者單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

《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09日第5版

作者:胡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