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博士有什麼用?一、 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及結構,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考古學博士有什麼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 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及結構
1. 基礎知識結構和要求
考古學雖然屬于人文科學,但同時也是一門通貫文理的交叉學科。而且,目前仍然包含在考古學一級學科之下的文物保護方向很大程度上屬于理工科,而文化遺産學和博物館學則屬于應用型的二級學科,與普通社會科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考古學博士學位的基礎知識的要求十分龐雜,根據不同的二級學科和方向應當有不同的要求。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三類基礎知識,這就是通用工具型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
(1) 通用工具性知識
應當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期間已經獲得的工具性知識包括外語(至少是英語)、計算機、數理統計、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知識。有所欠缺的方面必須在博士學位在讀期間加強學習。沒有這些工具在手,就沒有獲取核心知識、占據學科前沿、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能力。
其中,外語能夠達到熟練交流的能力,能夠閱讀相關文獻和寫作專業論文。能夠運用計算機為專業服務,包括文獻檢索、專業制圖、文字編輯、數據庫應用等。了解數理統計原理,熟練掌握基本的統計技能并能夠運用基本的統計軟件。熟練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從事相關研究和資料的處理。
(2) 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考古學在本質上屬于人文科學,屬于史學範疇。但當代人文科學特别是史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多來自于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有廣泛的交叉。考古學中有些二級學科如公衆考古、遺産管理等與社會科學更是有密切的聯系。因此:
a. 考古學博士生應當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具備對前沿史學理論和方法、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批判性能力。應當具有世界史、中國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的基礎知識。
b. 中外考古學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還應當在不同方向上對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别是史學的不同領域有相對更為精深的知識。例如,史前考古方向上的博士生必須對中國古代史特别是先秦史有深入的了解,對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乃至相關的民族志有深入的學習;商周考古方向的博士生必須對中國古代史有深入了解,對其中先秦史更要達到精深的程度,并有閱讀傳統古籍和甲骨文、金文的能力;曆史時期考古方向的博士生,必須對中國古代史有深入了解,對相關斷代史的學習達到精深的程度,能夠閱讀傳統古籍,有閱讀相關的石刻史料、簡牍帛書、敦煌吐魯番文書和版本校勘的能力。外國考古學方向的博士生應當深入了解世界古代史和與博士生特定研究方向相關區域、相關時段的區域史、國别史和斷代史。特殊領域和方向的博士生還要求有閱讀外國曆史學中相關古籍和古文字的能力。
c. 文化遺産管理、公衆考古方向的博士生還要求對相關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如法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經濟學、新聞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對與研究方向有密切關聯的學科的了解更要達到精深的程度。
(3) 自然科學知識
考古學還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密切聯系的交叉學科。所有考古學資料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均來自這些自然科學學科,舉凡數理化、史地生、農醫工無不有所涉及。因此,考古學博士生必須對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有所了解。此外,
a. 考古學博士生其中特别是史前考古、某些專題考古方向的學生,必須具備與其研究方向相關的地學、生物學、環境學、醫學、農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并擁有一定的相關研究技能。
b. 二級學科方向上的遺産保護、博物館學博士生還要對各自相關的地質學、地貌學、環境學、景觀設計、工程規劃、美學設計等學科有深入了解,并具備相關研究的基本技能。
c. 二級學科方向上的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博士生最好是出身于理科,亦即要求曾經獲得過物理、化學、生物、地學、醫學、農學等學科的專業訓練。
2. 核心或專業知識體系
考古學博士的專業知識體系是以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時代性、區域性的考古學通論為中心的。但包含在考古學一級學科之下的文物保護學、文化遺産學和博物館學還另有自己專業知識。
考古專業的核心知識領域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獲取考古材料需要的知識;二是分析和認識考古材料所含信息需要的知識;三是研究考古材料所揭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這些知識領域均與上述基礎知識各系統有密切聯系,具體到本學科知識範疇則主要為:
a. 獲取考古材料需要的知識主要指田野考古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又分為田野調查和田野發掘,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考古遺址堆積原理,又包括認識和揭示這些遺址堆積物的基本方法、技術及操作規程。其中包括了很多田野考古學的分支學科,如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實驗考古、民族考古學、考古測量學、沉積物學、物探等。是考古學博士研究生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範疇。
b. 分析和認識考古材料的知識系統主要來自多種考古學的分支學科,如社會考古、認知考古、性别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考古、環境考古、冶金考古、美術考古、宗教考古、陶瓷考古、建築考古、城市考古、海洋考古、農業考古、工業考古等。博士研究生必須具備這些分支學科的基礎知識,并掌握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分支學科的研究方法及最新研究動态。
c. 對于考古學問題進行研究所需要的知識系統來自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含考古學史)、中國考古學、外國考古學、專門考古學等二級學科和專門考古學中的很多分支學科。博士研究生必須熟悉上述二級學科通論性知識,對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必須有批判性的認識能力。對相關研究方向的分支學科必須有精深的掌握,對相關研究方向周邊的分支學科也要有所涉獵。
d. 近年來的學科發展過程中,文化遺産的管理、保護與展示研究逐漸增多,成為學科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大有整合成為文化遺産學的趨勢。因此,文化遺産管理、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學等方向的博士生除對上述三方面通論性知識的掌握外,還要對本分支學科的知識系統有深入的了解。
二、 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 學術素養
文化素質:較廣泛的人文科學知識和一定的藝術修養,具有現代意識和國際視野。
科學素質:由考古學文理交叉的學科特色所決定,考古學研究不但必須具備科學研究的精神,還需要具有科學研究的頭腦,科學的推理能力,以及對科學的敏感觸覺。這其中樹立科學理念是考古學博士學位申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學術素質。
專業素質:掌握曆史學和考古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能夠勝任考古實際工作,特别是田野考古工作并進行考古學和文化遺産學的初步研究,對于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有基本的判斷能力。了解基本的文物法律和法規,熟悉國家文化遺産和文物保護的基本管理系統和行政系統。
2. 學術道德
政治與思想素質:品行端正、身心健康,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學術道德素質: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基本規範。特别需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一定的管理能力。
專業學術道德:遵守考古和文物博物館系統的基本行規。尊重其他考古科研單位、其他學者和其他考古博物館從業人員的科研、發掘、調查等勞動成果。遵守相關的保密制度和紀律。
三、 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1. 獲取知識能力
紮實掌握并熟練運用本學科博士學位要求掌握的通用工具性知識,融會貫通考古學博士學位應當掌握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系統掌握考古學的學科核心知識。了解中外考古學曆史,了解當代中外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發展的最新趨勢。了解本學科中外文的基本文獻。具備閱讀和使用考古報告的能力。及時翻閱考古學中文期刊,并盡量翻閱數種外文專業期刊(至少是SCI、SSCI、A&H考古學期刊),把握本學科的學術前沿動态。了解支撐這些學科前沿或學科生長點的研究方法和技術。
了解考古學資料或考古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性,認識學科的優勢和局限性。了解考古遺存的保存狀況,掌握考古學資料的獲得方法和技術。有能力接近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已經調查和發掘出土的考古實物資料。具備自己親手獲得并在某些方面深入開掘第一手考古資料及其相關信息的能力,如遺址的調查和發掘,相關遺物的采集、測試和分析。
2. 學術鑒别能力
對于當代考古學研究的問題有獨立的評價能力,對于當代考古學研究中存在的僞問題有一定的鑒别能力。
對于相關研究成果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之間的相關性具備評判能力,對于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具備評判能力。
對于已發表的考古資料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對所攻讀方向的考古報告和相關論述有能力寫出有價值的書評。
對于進行中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的得失具備基本的評判能力。
3. 科學研究能力
對于當代考古學學科的生長點具有敏感的、自覺的認識。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最好能提出具有前緣性的學術問題,或者至少能夠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能夠獨立設計合理的研究技術路線,具備合理運用相關研究方法的能力。
有獨立獲取解決上述問題的相關材料特别是其中實物材料的能力,包括獨立的有針對性的調查和發掘遺址的能力,具備利用與自己研究内容相關的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采集、測試、實驗或至少具備對相關測試、實驗結果進行評判的能力。
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方向的博士候選人必須在與自己相關的專門科學領域研究方面獲得足夠的技能訓練,在實驗技術方面有足夠的競争力。能夠設計和完成為解決與自己研究的問題而需要進行的實驗,并對所獲得的結果進行批判性評價。同時還應該掌握與課題相關的實驗技術,包括對這些技術的原理、實驗中使用的必要儀器設備的構造原理,對實驗中的質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以利吸收新的實驗技術。
博士候選人在獲取這些資料和數據中以及在進行實驗室從事相關的實驗中,必須具備管理、組織、協調和自己動手能力。
4. 學術創新能力
學術創新表現在提出新問題、獲得新材料、采用新方法、運用新技術和獲得新認識等諸多方面。博士研究生應當在上述幾方面具備一定的開拓創新能力。
5. 學術交流能力
具備書面、口頭以及運用數字化多媒體等視覺技術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能夠文圖并茂地在各種媒介、學術會議或牆報上介紹相關的學術項目和成果。熟練掌握英語(或其他外語),并能夠在國際交流和學術會議上完整表達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成果。并借此建立自己的學術交流網絡。
6. 其他能力
能夠撰寫考古學、文化遺産保護、博物館學以及文物保護技術方面的研究方案或課題申請書,以獲得研究所需要的基金資助。
具備在學術交流中的協調和溝通能力。
四、 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 選題與綜述的要求
考古學博士學位論文應當是考古學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學術水平應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在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因此,博士論文選題應當在考古學學科前沿的範圍内選定。同時,論題還應當具有一定的分量,以體現博士候選人在學科理論和方法上的素養、在論證和推理上的能力、對材料取舍的判斷力以及論文謀篇布局的精細程度。
論文論證必須邏輯嚴密,合理鋪陳材料。并在研究結論上有所創見,能夠提出新的見解,從而推動考古學界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同時,論文在理論、方法上力求有所創新,能夠結合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綜合分析考古材料,研究古代社會。
學位論文應當針對選題作一個透徹的文獻綜述,詳細說明此前研究的成果,也包括對該選題涉及的理論與方法的說明,在此基礎上清楚交代選題的意義,以及該選題在理論與方法上的創新。
2. 規範性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從準備材料到完成至少要有2~3年的時間。這樣,保證博士生有足夠的時間來搜集資料、醞釀、寫作和修改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的字數原則上要求在5~10萬字之間,一般不宜少于5萬字,提倡用最為凝練的語言來表述創造性成果。
論文寫作必須規範,論文的章節劃分、注釋、參考書目格式應符合各學校學位管理部門的要求。
考古學博士論文要求圖文并茂,插圖豐富而不冗餘,制圖符合規範并注明來源。同時,在能夠利用表格鋪陳材料的情況下盡量使用表格,以達到簡明直觀的效果。
博士學位論文在引用他人成果時必須注明出處,嚴禁抄襲。
3. 成果創新性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應當是原創性成果,需要有學術性的創新。
學位論文的創新性包括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視角,新結論等。優秀博士論文應當達到全面的創新。
本文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科評議組委托撰寫的“考古學博士學位基本要求”草稿,各節标題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格式。
執筆:張 弛
來源:《南方文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