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職場pua了怎麼辦?近日,前女團火箭少女101組合隊長Yamy公開經紀公司錄音一事讓“職場PUA”話題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表示經曆過或正在經曆職場PUA,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遇到職場pua了怎麼辦?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近日,前女團火箭少女101組合隊長Yamy公開經紀公司錄音一事讓“職場PUA”話題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表示經曆過或正在經曆職場PUA。
據百度百科對PUA的解釋,全稱Pick-up Artist,字面意思為搭讪藝術,後演變為一種精神控制,或對異性誘騙洗腦。
畢業季剛剛過去,部分初入職場以及即将進入職場的大學生也表示“有些忐忑”,不清楚将來該如何應對職場複雜的人際關系。
對此,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指出,目前沒有一個完全特定的标準來界定PUA行為,應注意區分正常的工作批評與心理虐待。他表示,大學生進入職場之後要有自主性,一旦在職場中遭遇不公平對待,進而出現了抑郁等負面情緒,需要積極面對,也可以向自己信賴的人尋求幫助,如果還不能得到改善,應及時、主動向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中央财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孫鈴建議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題課程,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完成職場銜接。如果進入職場遇到不公正對待,必要時可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剛畢業就遭遇了職場PUA?”
“看到網上的讨論,我懷疑我遭遇了職場PUA。”95後職場新人張穎(化名)說。
張穎今年剛剛大學畢業,目前在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文案工作。Yamy事件發酵後,她在網上搜索資料,與自己的經曆進行對比。她說,當初面試時,領導看起來很友善,并表示隻要肯努力,就能給她提供更多機會。
作為一名職場小白,張穎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表現得非常積極,經常主動加班,對上司提出的各種要求從不拒絕。但張穎的努力并沒有得到認可,領導多次在會議等公共場合批評她工作效率低,提交的策劃案也被要求一改再改。
“ 你做得不行、文案不夠生動、策劃有待改進……經常不指出具體問題,也沒有提出改進的方法。”張穎說,這讓她非常苦惱,根本不知從哪着手,接連被打擊後,曾有過豐富實習經曆的她對自己能力産生懷疑,開始抵觸工作,晚上總是失眠,整個人也變得暴躁和易怒。
但令張穎費解的是,領導在批評她的同時,私下還經常找她聊天,解釋“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目的是讓你進步。”
“剛剛畢業,我就遭遇了職場PUA?”張穎擔心,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發展成為抑郁症。
像張穎這樣認為自己遭遇PUA的職場人士并不在少數。智聯招聘近日發布的《2020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顯示,63.65%的受訪白領表示自己經曆過職場PUA。
根據該調查報告,職場PUA形式多樣。其中,“畫餅利用”與“美化壓榨行為要求你感恩”在實際調研中占比最高,分别達59.09%和57.82%;其次是“安排不合理的工作内容”以及“不停地打擊否定你”。
職場批評不等于職場PUA
“沒有一個完全特定的标準來界定PUA行為,這與施暴者和受害者本人性格都有很大關系。”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指出。
PUA(Pick-up Artist),本義為搭讪藝術家,教人如何快速與他人建立關系,但這種人際交往方式和心理學方法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後,PUA就逐漸變成所謂的精神操控,成為更狹義的、更指向負面結果的概念。從狹義角度來說,PUA指的是一種精神控制,甚至是心理上的虐待。
肖斌介紹,對一個人的指責、批評或是辱罵等,在心理學上來講屬于攻擊行為。如果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情緒暴力,通過孤立、羞辱、貶低或威脅等方式不斷在這個人身上反複施加,就是心理虐待。施虐者有可能存在人格障礙或者性格上的缺陷,具有極強控制欲,擅長質疑别人,而且這種質疑不是以提出建設性建議為目标。
“如果是正常的工作批評,領導一般是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往往會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如果對方隻是罵人、隻發牢騷,貶低你、中傷你,但不告訴你怎麼改善;或者告訴你一些方法,但是這些方法脫離實際,無法在現有資源下完成,那麼這也不是建設性的建議。”肖斌說,長期遭受心理虐待的當事人,容易出現情緒障礙以及性格方面負向的改變。
中央财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孫鈴則表示,在研究領域通常用職場欺淩和辱虐管理這樣的術語來分析職場PUA現象。辱虐管理特指領導對下屬的行為,而職場欺淩所包含的範圍更大,可以發生在領導與下屬之間,也可以發生在同事之間。
在孫鈴看來,應主要從兩個方面判斷是否遭遇了職場PUA。一是欺淩行為是長期重複出現的,通常會持續超過6個月,并且會重複發生,僅僅一次孤立的人際沖突事件不能稱為欺淩;二是從嚴重程度上看,普通的批評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對當事人的影響是有限的,影響持續的時間也較短,而職場欺淩則會對當事人的身心健康産生比較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損害組織的利益。
“在職場欺淩發生的過程中,受欺淩的對象可能是少數人,但是組織中的衆多旁觀者同樣受到了消極影響。”孫鈴說,英國一項對公共部門761 名工會成員的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在目睹欺淩行為時感受到了壓力,并且44%的受訪者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欺淩的目标。職場欺淩對組織文化有巨大的破壞作用,對受欺淩者和旁觀者的身心健康會産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
專家建議高校通過專題課進行職場銜接
職場PUA行為在網絡上引發關注,部分剛剛進入職場以及即将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則表示“有些忐忑”。一名大三學生說,他不清楚将來該如何應對職場複雜的人際關系。
肖斌和孫鈴都提到,目前高校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授壓力管理、情緒調節、自我肯定、人際溝通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具體到如何應對心理暴力虐待這一類,現在沒有開設專門課程。
“我們學校有團體心理工作坊,目前很多高校也都在做。”肖斌說,今年暑期舉辦的職涯發展工作坊就提到了如何應對自己與上司、同事之間關系的議題。
他同時提到,大學生心理健康類課程通常是大一必修課,各個高校會有不同設計,有的可能放在大二、大三,甚至在研究生階段也有課程開設。另外,高校還開設各種心理學類選修課。
肖斌表示,雖然社會大衆對心理健康逐漸關注起來,但在教育環節裡,學生是否願意選修該課程,與課程設計和學校及學生是否重視等密切相關。
具體到課程設計,他建議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不過多講理論,要結合生活中的案例,結合學生的年齡與學業發展的階段特點,盡量把課程從灌輸式變成體驗式,讓學生有參與感,比如采用心理情景劇方式,通過劇目排演讓學生參演、體驗、表達和改善。
孫鈴也建議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做适當延伸,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題課程,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完成職場銜接。
必要時可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權益
孫鈴認為,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可以通過覺察自己的消極感受來識别職場欺淩。“一份工作可能是忙碌的、緊張的、有挑戰的,甚至是讓你感到短暫困擾或痛苦的,但是不應該是長時間讓人感到屈辱、羞愧、無助和沮喪。”
其次,要與同事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學習處理人際沖突的技巧,進行換位思考,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不要上升為人身攻擊。另一方面是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在職場中遇到困難時能夠獲得周圍人的支持和幫助。
“不能将職場中出現的人際沖突都泛化為PUA行為。我要告訴初入職場的新人以及在校學生的是:競争無處不在,人與人之間總會出現沖突,我們需要更好地去分辨、覺察和應對。”肖斌表示,競争本身不是壞事,競争過程也是不斷提高自己能力的過程,但不應是以把别人“拉下來”為目的,而是在良性競争中提高自己,促進發展。
另外,大學生進入職場之後要有自主性,首先認識自己、對自己有清晰的自我定位,繼而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旦在職場中遭遇不公平對待,進而出現了抑郁等負面情緒,需要積極面對,也可以向自己信賴的人尋求幫助,如果還不能得到改善,應及時、主動向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孫鈴說,當遇到不公正對待時,首先進行自我調節,恢複信心和勇氣,必要時可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具體到法律層面,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肖敏介紹,PUA一詞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對于職場PUA行為,目前并沒有對應的法律規定,因為職場PUA不是一個法律概念。
“但職場PUA的某些具體行為可能觸犯到法律。”肖敏說,比如讓員工超長時間加班,這就違反了《勞動法》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的規定;比如擅自調崗,如果領導認為員工不能勝任當前工作,則應與員工協商一緻,不能單方面變更工作崗位。另外,在2021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人格權首次獨立成編,對公民的人格權進行了嚴格的保護。
肖敏建議,如果員工在職場上遭受到了精神或肉體上的傷害,要注意保留證據,利用證據維權。
新京報記者 蘇季 校對 柳寶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