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20:10:06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全世界都得圍着我轉)1

閨蜜跟我吐槽,之前軟萌軟萌的兒子快成了橫行天下的小霸王:

告訴他爸爸很累的時候,他依然不能體諒,要爸爸一直馱着他逛商場;

"她似乎不能接受任何事情否定(或者和她意志相反)的答案。隻要她想要什麼,她就希望我放下我正在做的任何事情。"

有次外婆受傷了,我們都很擔心,他卻在一邊站着沒反應,我們說你幫外婆貼一下創可貼,安慰一下外婆吧,他也不要。

東西都是他的,别人不能拿;不聽大人講話,都要别人順着他;想要的東西就要馬上得到……

你說孩子咋變得這麼自私,完全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兩個男孩去給媽媽買生日禮物,8歲的男孩選了一串珠寶工藝品,3歲半的男孩則選擇了一輛小汽車。因為小男孩以為媽媽會和他一樣喜歡汽車!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全世界都得圍着我轉)2

這其實就是孩子2至7歲時會出現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他們考慮一切事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像每件事情都與他自己的活動有聯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而不考慮他人。他們的心理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人我不分,物我兩忘。

有一種很形象的說法來描述這一階段的孩子:他們開始将别人視為太陽系的一部分,自己是太陽系的中心。

什麼原因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一方面,和大腦發育有關。

德國的人類認知和大腦科學專家,曾經對兒童是否能夠在遊戲中讓自己(或群體)利益最大化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在2-7歲的孩子身上,他們大多數都會出現“利己”行為。從6歲開始到青春期,他們才展現出“利他”表現。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并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去辨别"公平"與"不公平",而是由于他們不成熟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在面對具有強烈“利己”的情況時,無法去思考“利他”行為——簡而言之,大腦沒有發育成熟。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全世界都得圍着我轉)3

另一方面,與家庭的養育方式有關。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溺愛、不懂拒絕以及成長環境中缺少同伴互動,往往會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

孩子能在與同齡人的互動中積累社交經驗,自然而然地學會分享、合作。如果孩子遊戲的對象總是隻有大人,遊戲間大人不經意的遷就,會傳遞給孩子一種隐形的溺愛。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想要控制大人。這種養育氛圍,也是造成孩子自我為中心的重要原因。

雖然自我中心不等于自私自利,但孩子不僅考慮不到别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實際情況,終究不好。咱們還是很有必要通過一些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積累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品質。比如,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安慰他人,關心他人等。

當這個世界呈現給他們的内容是善意、包容、慈愛或充滿樂趣的,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世界的解讀也會具有同樣的屬性。理解了這一點,家長就該知道怎麼做了:

1,将自我中心的認知問題與道德問題區别開來。

不能簡單地将孩子自我中心的行為指責為自私、不道德或性格缺陷,更不能随意斥責或批評幼兒。事實上,“自私”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忽視他人的觀點,而幼兒的自我中心是不了解别人會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事實。因此,幼兒本身也感覺很無辜。

2,生活中适度拒絕孩子

孩子的自我中心,除了生理方面的原因,也跟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比如,家人如果不善于拒絕孩子,孩子就不能接受他人的拒絕。

當孩子向你提出的要求,并非需要全部答應。

比如有時候我在家工作,我女兒希望我陪她玩一會兒,如果我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我會态度很堅定地跟她說——“媽媽現在正在工作,你先自己玩十分鐘”!

我女兒就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當她向我提出要求,她都會做好兩手準備,我可能答應,也可能拒絕。

所以她在外面和小朋友玩耍,從來不會因為被拒絕、被否定而受挫。她知道她不是世界的中心,在家裡不是,到外面也不是。

生活中要學會适度拒絕孩子,讓孩子形成一個認知——我不是世界中心,被拒絕是正常的!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全世界都得圍着我轉)4

3,不要跟孩子一起“以自我為中心”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明确的“自私之念”和“利己意識”,就像有的孩子不喜歡給别人玩TA的玩具,自己坐上的秋千不願意輕易讓他人。

可能在我們成人看來的“讓”的行為,比如“輪到别人玩秋千了你要下來”,在孩子眼裡就是“屬于我的東西被搶走了”。

當孩子出現了諸如“自私”的行為時,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千萬别跟着孩子一起“以孩子為中心”。

仔細想想,霸占着秋千并揚言:“今天特意占位就不下來了,想玩多久玩多久”的家長,不就是把自己降級成了一個2-7歲的孩子。

還有些家長遇到孩子小任性的時候,自己也“任性”了起來。比如孩子不肯離開便利店,一定要買零食,這時一些家長的思維就變成了:“我非要讓你現在就離開這個店!”

其實仔細想想,這時的家長,是不是也把自己降級成了一個2-7歲的孩子?

其實,這時候你可以換個策略:

例如:

避免站在對立面:“寶寶喜歡這個嗎?媽媽也想買飲料,寶寶也幫媽媽挑一個好不好?”

悄悄對孩子說:“這個糖果擺在露天哦,上面有沒有細菌啊?”

在進店之前就對孩子說:“你今天的預算隻有5塊錢哦!”

4,培養孩子同理心,幫助孩子多元認知

孩子的成長不僅是在生理上學會照顧自己,心理上也要逐漸的去自我中心,其實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也主要是這兩種能力,學科類的學習随着孩子思維的發展,都可以慢慢掌握的!

講個幼兒園去中心化的案例吧!

曾經有個小仙女給我留言說:孩子在幼兒園跟老師表達想法,老師沒顧上,孩子回來說再也不想去幼兒園了,老師不理我!

她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讓我給些建議。

如果這是你的孩子,你會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師還是帶着孩子找老師理論?這樣隻會讓孩子更焦慮,加重他的自我為中心。

那我們要做什麼呢?

1,尊重和了解事實:

你當時和老師說了什麼事情,老師沒有理你,老師當時在幹什麼呢?

2,教會你的孩子體諒:

老師當時一定是太忙了,幼兒園小朋友太多了,可是老師隻有兩隻耳朵兩隻手一張嘴,可是有那麼多小朋友需要幫助。

3,交會換位思考:

想一想如果有很多人對着你說話,你是不是也聽不到嗎?

4,給孩子積極的情感提示:

你老師一定是沒有聽到,如果聽到了他一定會第一時間回應的。

5、給孩子一點方法:

當下次你發現老師在忙的時候,你可以等一等,或者去幫助老師。

6、一個小小的策略:

下次請老師幫忙之前,先叫老師,等老師眼睛看到你了,聽到你叫他了,看到你了,在說出你的需求。

不論是讀書還是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可以試着讓會孩子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想問題,思考結果,感受事中的人的心情。

比如讀完一個故事,你可以問孩子,如果你是故事裡的人,你會怎麼做,你覺得他這麼做對嗎?你能理解他嗎?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小動物,或是其他人,都是教育孩子換位思考的好機會。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全世界都得圍着我轉)5

5、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集體遊戲幼兒可以學習遵守規則,體驗遊戲的快樂。在同伴的交往中體驗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

在集體活動中,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面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小朋友們,請抛棄掉否定、責備和糾正這些意識。

記住一句話:“唯有被同理夠多的孩子,才可能發展出同理他人的能力。”

對于那些比較自我的孩子,家長可以試着進行“同理心表達示範”。

同理心的培養關鍵在于8個字:多說感受,少講道理。

比如:

“你剛剛的語氣有點兇,媽媽感到很傷心。”;

“你知道我剛才正在忙,所以沒有打擾我,我覺得你很懂事。”;

“我想你們在樓上跳來跳去,樓下的阿姨一定覺得很不舒服。”

這些就是爸媽的同理心表達示範。

孩子的同理心不是天生的。父母經常和孩子交流、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緒行為。

要知道,越有同理心的孩子,他們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适應能力發展才會越好。

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要改善的孩子“自我為中心”,爸媽就從調整當下的養育方式開始吧!

以為全世界圍着你轉(全世界都得圍着我轉)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