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一樹梅花千首詩的詩句

關于一樹梅花千首詩的詩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09 05:50:08

關于一樹梅花千首詩的詩句?明麗春梅盛放古詩六首:開遍早春三百樹,一院梅花間白楊,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一樹梅花千首詩的詩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一樹梅花千首詩的詩句(早春梅花盛開美詩六首)1

關于一樹梅花千首詩的詩句

明麗春梅盛放古詩六首:開遍早春三百樹,一院梅花間白楊

早春時節正是江南梅花盛放的時候,東湖梅園,西湖梅花,都是著名的賞花景點。人們看梅賞梅,在缤紛如霞的梅花下玩耍,照相,留住早春絢爛清新的美。

梅花詩很讓人奇怪,曆代的梅花詩,以梅花并非盛花期的冬天梅花為主,流傳下來的梅花詩何止萬首,但是真正到了梅花盛開的時候,關于春梅的詩反而銳減,是什麼原因呢?

難道是梅花不美嗎?當然不是。那是因為長久期待之後的開放,已經和梅花如同親人一樣的親密,反而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放松,仿佛是無言的巨大的擁抱的情感,你,終于開了。

是的,徜徉于真正的花海和花香,是不需要太多言語的,隻是盡情的沉醉期間,此時無聲勝有聲。梅花若不美,何以讓人從冬天就盼望呢,任何一種花都沒有梅花這樣讓人們漫長的等待,而真正的花開,有着太多悲喜交集的感情,花開如雪,照應人心的深沉厚重,都不知道如何表達才準确。所以看梅花,不像櫻花那樣,給人輕狂的感覺,梅花和國人的互動别有深度的爛漫。

“初春洛城梅開時,賞梅更吟梅花詩。

梅花雖開難遠寄,唯寄梅詩伸所思。”北宋 · 邵雍 《答人吟 其二 》

邵雍就是寫《梅花易數詩》的作者,他的易數梅花充滿了曆史的預言,至今為人着迷,試圖破解。他對梅花的喜愛是發自内心的,來看這一首真實的賞春梅。

北宋京城汴京,擁有黃淮大部分土地,長安洛陽也在版圖當中,所以此時洛陽城梅花開放。

從南北朝起,長安和洛陽就有梅花,雖然開得不如南方繁茂,但是也是早春的盛景,人們紛紛去郊外賞梅迎春。這首詩看似沒有寫梅花的美,但是每句都有梅字,可以想到邵雍身處梅花林中的那種喜悅。

恨不能每句話都帶梅。賞梅吟梅,能夠讓這位曆史和理學大師動容,一定是成片絢爛的花海。

不過他說梅花雖然開了,卻不能寄給你,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嗎?

這裡是邵雍特地強調了地點,這梅花開在北方,比南方晚,何況南方才是梅花的故鄉,我這麼喜歡梅花,卻不能将這份喜悅借花傳達給你,因為你看到的,一定比我看到的還要漂亮。

但是,就算你有,我也要将自己的梅花詩寄給你,來表達我對梅花的熱愛。

他的朋友肯定是南方人。而這洛陽早春的梅花盛開,也着實讓人心動。

雖然沒有任何關于梅花本身的描寫,邵雍在當時就是曆史,學術的知名大咖,他說好,那肯定是真的繁茂動人。

紫芽紅甲爆春枝,幽步尋芳款款移。

蜂未出房寒尚在,梅花開遍不曾知。”南宋 · 釋行海《 早春後園即事 》

這是一位僧人看到早春時節自己院子的一大樹梅花開花。

而且這是山梅或者果梅,不是宋朝城市的觀賞梅花,俗稱江梅。花開五瓣,紅蕾紅萼,花朵潔白通透,花香冷冽馥郁,極其清麗。

紫色的花芽紅色的花苞,此時布滿了花枝,随時在次第開放。

一個爆,寫出了梅花含苞到開花,密集在枝頭的那種生命的蓬勃。所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朵萬朵梅花開那種花開得蓬勃生機。

而他看見這梅花,簡直是狂喜又小心的去觀賞,一步步地左看右看,慢慢欣賞那橫斜的枝條,密集的花朵。

此時正是早春尚寒的時候,如此美麗芬芳的梅花,竟然沒有蜜蜂和蝴蝶過來,但是也好,這動人的春色都是他的。

那蜜蜂正懶惰在蜂房裡,梅花開成這麼絢爛,它們都一無所知。

這是巧寫了梅花的耐寒。梅花是風媒也是蟲媒花朵,靠風完成授粉,又用極度的芬芳吸引冬春的昆蟲,為了生存和延續,野梅花和果梅花的花朵小,但是特别芬芳。以至于培植技術相當成熟,觀賞花梅廣泛種植庭院園林的宋朝人,許多人,仍舊最愛江梅,愛那潔白天然的花開,愛那馥郁冷冽的幽香。

他們去山野找尋江梅和果梅花。這位僧人身在山林,得天獨厚,修行坐卧之間,一樹最美的早春

梅花開在了寂靜的庭院裡。

“吟入梅花倚樹腰,不知聲撼雪飄飄。

山翁隻道春無力,半日黏須未肯消。”南宋 · 方嶽《早春山中 其一 》

在山中,一樹春天怒放的梅花有多美?

來看看方嶽這首詩。他邊吟着梅花詩,邊靠在梅花樹幹上。

結果他聲音大一點,樹上的花瓣就紛紛飄落下來,如同雪一樣。

梅花盛花期是邊開邊落,開落同時,有花雪之美。當然有些盛開完成授粉的花瓣,如果沒有氣流的震動,還是可以堆在枝頭一段時間的。

不過這個方嶽首先是靠在了樹上,另外就是吟誦詩歌時,産生了身體的震動,很多花瓣就紛紛落下來。

他卻以為是自己的聲音撼動了梅花,或者竟是梅花聽得懂他的詩一樣,大約那詩裡會有雪或者落梅花的字句。

梅花花雪同賞,在漢朝,南北朝和隋唐非常盛行。人們喜歡那種天女散花一樣的美,所以漢朝有《落梅花》的迎春大曲,南北朝有看梅花開落的雅賞,隋朝有春天在梅花樹下花雪同飄的歌舞狂放。這種審美也影響到扶桑的櫻花之賞,在島國遍種櫻花之前,他們努力引種中國的梅花。

不過到了宋朝,梅花盛開時候的花雪,就不再被正面宣傳。這是因為,可看的花開,随着春天的到來,越來越多,而凋落也就成了不被刻意提倡的美。

不過在這首詩裡,還是将梅花花雪寫得别緻。

這春風骀蕩,陽光溫暖,梅花也柔軟起來,紛紛凋謝,落在我的胡須上,半天都不飄下,仿佛一種春情和旖旎。

梅花仿佛是聽懂了他的詩,飛到他身上,落在他懷裡,求安慰。

可以想到這山中梅花正是怒放的時期,否則怎麼會如此絢爛,花雪在枝頭,花雪在飄動?

“誰識山中别有春,梅花為夢草為茵。

更馀布袋殘書卷,不恨身貧恨道貧。”明末清初 · 釋函可《初春 》

函可是廣東人,故鄉就是廣東博羅,梅花老家。

他在明朝末年出家,以僧人身份在廣州郊區黃華寺修行。這裡是早春山林,梅花絢爛,芳草清美。

梅花開得如夢如雲。這當然對于他來講,是别有修行的美地。

函可不是因為貧苦而出家的,他是明末韓尚書的長子,出家的原因,或者是賈寶玉為情所困,又或者志向高潔,有着靈魂上的追求。

但是他和賈寶玉不一樣,他出家開始是逃避世俗的繁亂,但是當他知道大明滅亡之後,反而激發了他深沉的愛國熱情,我想他一定後悔過出家,那麼多無辜的人死去,而他卻什麼都不能做。

這首詩應該是寫在他聽說了國難之後,他已經放棄了人間的很多資源,隻留下了一點點書籍,但是他想有所作為,為了他其實一直深愛的家和國。

是,這深山裡别有春天,梅花盛開如夢如雲,這是世外桃源。但是梅花在中國文學曆史自宋朝之後,是愛國的象征,函可愛梅花,愛山林,那是太平盛世,他的年輕高傲的選擇,但是這次,他做了另外的選擇,下山,報國。

是,報國并沒有多少路,但是機智的他利用自己僧人的身份,去往明朝的首府南京,做反清複明的各種聯絡,并且目睹了和記錄了清朝鎮壓南明王朝和百姓的慘烈狀況

函可被捕,曆經酷刑,他始終不說出他人。後來被順治流放到沈陽。

不殺他的原因,是函可在宗教界有聲望,順治可不想激起更多的反對者。函可病逝在北方。

函可是僧人嗎?實際上他是愛國者,僧人隻是他的一種身份。

他實踐着傳統愛國者的梅花精神,堅韌,忠貞。

尺五城南韋杜莊,紫薇紅藥碧筼筜。

就中别有蕭疏意,一院梅花間白楊。” 清 · 梅枚《早春秋水園看梅花 其一》

這是早春時節在郊區的園林做客,這座甯化的秋水園,總面積不下十畝,是座可以類比大觀園的私家園林。其中有梅花書屋梅花草堂。

當然現在已然無存,隻能從這些詩裡可以看到當年園林之盛。書中零散記載,有十個景點,那麼紫薇花,紅芍藥,竹林,都是占據一定面積和院落的。

其中有一個大院子,種滿了梅花。這正是梅花盛開的早春,千花萬朵。

詩人倒是看到這座梅園裡,還有白楊,當然是一棵還是幾棵已經不得而知。

白楊樹,早春是光秃秃的,通常農曆三月才發芽。

那麼在這一院子的梅花當中,這樹或者這幾棵白楊樹就顯得格外蕭疏之美。

不過這也是一道極其美的風景,設若此日天晴,園中梅花如雲如霞,高大的楊樹枝幹擎向藍天,高曠和絢麗同在,高下對照之美,更顯得早春時節那種特殊的美吧。

這裡肯定還有另外的含義,詩人覺得自己就是那白楊樹吧,帶着一點點清冷高岸,在梅花叢中,是冷眼,是守護,是不合适宜的存在,卻又非常合适的融彙到早春景色裡。

讓這滿院子的梅花,更多了早春的清麗感。

“新雨蒙蒙宜五沃,蒸霞始放見錢江。

初春錦繡鋪千樹,落日微吟坐北窗。”清 · 玄烨 《雨後見梅花 》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南巡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治河、導淮、濟運。第四次南巡康熙帝曆揚州、鎮江、蘇杭、杭州、江甯等地,那麼這首詩是做在第四次南巡駐跸錢塘江邊的。

這是江南早春的梅花,開錢塘江邊開得如火如霞。

一場雨後新晴,千樹紅梅連城壯觀的花海,雲蒸霞蔚。

他站在錢塘江的樓上眺望江水和梅花。

那初春的梅花如同錦繡鋪在了千樹之上,而斜陽又照射到花海之上。

興緻盎然的康熙,寫下了這首詩。

皇宮園林肯定不缺乏梅花,但是梅花本來就是南國特産,且以江南地區培植長達2000年,尤其宋朝之後,觀賞梅花品種越來越多,比如這裡的紅梅,就一定是觀賞梅花。而江南的人們也有種植欣賞梅花的曆史人文風俗。這裡的梅花肯定比皇宮的梅花開得絢爛,且正是盛花期。

隻是不知道現在錢塘江邊上,是否還能看到這樣紅梅千樹的壯觀景色。

又是一年梅花盛開的早春,正是古詩中的春梅不多,倒給今人留下無限的餘地,梅花苦寒為春天,讓我們來寫春天梅花的盛大絢爛吧,無需吝啬那些美好的字句,因為盛世梅花,本來就驕傲而奔放。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