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03:45:16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論,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1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論

觀點提示

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所做的判斷,是堅持實事求是得出的正确結論,既有深厚的理論依據,更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必須将這個論斷與十九大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新戰略等結合起來,才能全局性地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一個重大的判斷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這是黨中央準确把握新時代的實際做出的慎重判斷。我們要适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科學而慎重的重大判斷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都是由矛盾構成的,在諸多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而問題就是矛盾。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不僅是個态度問題、情感問題,而且要讓人們有切實的獲得感,以物質和精神産品滿足人民的需要。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需求和社會供給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和程度各有不同。

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有幾次調整。1956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當年黨的八大就主要矛盾做了這樣的判斷:“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新論斷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黨中央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科學而慎重的。

說科學,是因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符合矛盾運動的規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是随意的,而是矛盾雙方内在演化的結果。在需求方面,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種内在的上升;在供給方面,從“落後的社會生産”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是一種内在的上升。需求和供給的變化都符合社會發展的邏輯。

說科學,更是因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符合中國當下的現實。2012年同志擔任後就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講的就不是一般的物質文化需要。黨的十八大後,多次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從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産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這些都是對我國生産發展狀況做出的新認識。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所做的判斷,是堅持實事求是得出的正确結論,既有深厚的理論依據,更有堅實的現實基礎。

還要指出的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也是慎重的判斷。實際上,我國發展中社會需求和供給關系的轉換即供大于求的情況,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大緻在20世紀90年代在一些方面就出現了這種情況,而在黨的十八大之後這種情況大範圍突出地表現出來。鑒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全局性影響,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非常謹慎。在和平發展的年代,如果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變化過多,則不合時宜,也會對戰略方針的長期穩定造成沖擊。因此,2012年黨的十八大的“三個沒有變”就包括主要矛盾“沒有變”,直到2016年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依然保持這樣的判斷。黨的十九大做出新的判斷,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從時間上看,自上次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的1981年至十九大的2017年,有36年的時間跨度,而這36年正是我國飛速發展的時期,可以說跨越了一個時代。正是适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需要,我們黨适時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我們必須将這個論斷與十九大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新戰略等結合起來,才能全局性地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意義。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對當下實際更精準的認識

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是新認識。但這個新認識,不是對過去認識的簡單否定,而是在過去基礎上的深化。

第一,在需求方面。“人民”是需求的主體,新論斷的主體沒有變化,以人民為中心沒有變。“日益增長”表示趨勢,新論斷依然保留了這個說法,唯物辯證法認識論沒有變。變化的隻是将“物質文化需要”改為“美好生活需要”。相對來說,“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質文化需要”外延更寬、要求更高、指向更為明确。

第二,在供給方面。原有的“落後的社會生産”這個判斷與現實反差更大一些。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經濟大國,對全球經濟有重要影響;中國的生産力中也有不那麼落後的,更有一部分是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進入中等發達國家之列,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鑒于這種情況,繼續用“落後的社會生産”概括就不準确了,而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更恰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黨的十九大在表述中用“發展”替代以前的“社會生産”,也體現了新認識、新理念。正是在以上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都出現了變化,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系也出現了新變化,因此對社會主要矛盾提法的改變是必然的。當然,這種改變不是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而是将社會主要矛盾表述得更為精準,是對過去判斷的深化、細化。

要更精确,還需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做進一步具體分析。第一,需要的範圍更廣。美好生活需要首先還是物質的,這也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随着我們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美好生活意味着更多的非物質需要,這符合人類需求發展的規律。在物質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第二,需要的層次更高。需要的擴張就意味着層次的提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些需求沒有直接的物質财富那麼“實”,但卻是更高的、也是更難滿足的需求。諸如環境問題,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

要更精确,也需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做進一步具體分析。第一,不平衡的發展。發展首先是生産力方面,生産力的不平衡表現為某一些領域比較落後,在一些領域比較先進,甚至有的領域具有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發展不平衡也是指橫向比較,諸如東西部、南北部、各個行業之間、各個部門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尤其是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闆,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第二,不充分的發展。不充分指發展不足,其中在經濟方面,包括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還有待提升等。

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落實新發展理念上發力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帶有全局性、曆史性的變化,對我們黨和國家的許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主要矛盾是國家治理重大戰略的邏輯起點,我們要直面矛盾,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社會發展。黨的十九大全面部署各方面工作,歸根到底都是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新發展理念,對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更為直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質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短闆方面,将是以後需求的突出增長點。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應該抓重點、補短闆、強弱項。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提升社會發展水平。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也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争力,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09日第5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