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馄饨”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新年吃馄饨,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态,盤古開天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2、餃子,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角子”,也稱作扁食或煮饽饽。古來隻有馄饨而無餃子。後來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除夕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
3、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其實,餃子古代稱“角子”)。
4、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發财,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币包進去,說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據說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着做,世代流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