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湛江茂名兩地的方言很複雜,有白話、(閩南)黎話、客家話三種主要的方言,還有海話、“舊時正”話、思賀話、容縣話、海獠話、地獠話等。其實,不管白話、閩南話還是客家話,都是外來語種,而且這些語言來到粵西後,都發生了變異。
比如粵西的白話與廣州相比,有些發音就比較怪,特别是吳川話與化州話,貌似白話,那舌音鼻音卻與廣州話大不相同,常被廣州人當成笑料(嬌姐)。而湛江的雷州話(黎話)與福建的閩語及潮汕話又不同,客家話也是如此。這些外來語言為什麼到了粵西就變得怪怪的?是受某種語言發音的影響嗎?
專家認為,這個可能性很大,可以說是少數民族語言,但粵西的少數民族最早說的是一種叫“南島語”的方言。
這種語言曆史很早,民族考古學家認為,粵西的南越先民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與南太平洋島上一些說“南島語”的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淵源。他們通過語言對比,發現南太平洋島嶼“南島語”(又稱“馬來——玻利西尼亞語”)與海南的黎侗台各族的語言是同出一源的,而這些少數民族又是源自兩廣的南越族。
因此,可以推測,南太平洋島嶼的馬來人與兩廣地區的少數民族曾經有過交往和融合,“南島語”因此而通行在整個東南亞,成為少數民族最初的語言。也有一種可能,是南越族在遷徙的過程中,将本族語言帶到了東南亞,成為當地土著的母語。
少數民族的語言有一種特征:他們由于文化落後,詞彙量比較少,常用音調來代表各種意思。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沒有發明語言的原始人隻有幾個發音,啊啊啊哦哦哦咿咿咿,靠語調不同來表達意思。
這一點,無論是在廣州話還是粵西的土白話中都有體現,但粵西的更為明顯。粵西地區曾是古代百越族聚居的地方,雖然自古以來不斷被同化,但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卻不知不覺保留了一些。如廣東信宜的方言就有多種變音,聽上去非常抑揚頓挫,也比較難懂。
我們來看這一段音譯的信宜話:匿侬去噓置嗲,講嘢又矛聽;不通學人揩身矛闩門;捰隻水桶去魅水;一或匿侬去跳磡頭嗲……信宜話,是粵西土白話的代表,帶着些許少數民族特色(山裡的少數民族數量多,留下來的文化也更多),甚至比吳川話和化州話更難懂難學。
廣東信宜八景之一——石印風景區
而粵西的閩南語(雷州話、黎話)也與福建話不同。大家還記得金庸小說《笑傲江湖》裡,小師妹嶽靈珊臨死之時都唱着林平之教給她的福建山歌:“姊姊,上山采茶去——”多麼溫柔優美。福建話演變的台灣普通話也是以“嗲”出名的。
但為何湛江的雷州話聽上去像吵架?都是受“南島語”遺留滲透的結果,加上軍人後代的民風本身要彪悍一些,就成為了“吵架式”方言。說到這,吳川人也别五十步笑一百步,吳川話也差不多,講話“腳爆爆”的人不少,都有“南島語”的殘留。
粵西地區的方言不僅有殘留的馬來語“南島語”,還有殘留的馬來人種的相貌。馬來人的基本外貌特征為:膚色淺棕,頭發長而直,體毛髭須較少,腦袋較圓,眼睛較大,鼻高而直,唇偏厚,嘴略突,身高中等偏低(腿的比例偏短)。古越人與後來移民漢族的大量融合,使得這些特征多多少少遺傳了下來,與西北華北漢人長臉小眼薄唇的模樣截然不同。
也有人說,馬來人種這個說法不夠嚴謹,應該說廣東人和越南人菲律賓人等東南亞人都是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廣東和東南亞地區自古是百越之地,人種語言都有很大相似性。
典型馬來人長相
另外還有一項考古發現,海南黎族血統中帶有黑人的基因,表明兩廣海南島和南洋之間種族之間的來往早就發生。而粵西和雷州半島的人種普遍偏黑,有人說是被曬黑的,但實際上,粵西人大多數天生膚色就偏黑,尤其是女人的膚色顯得特别明顯。這種偏黑的膚色不一定是黑人基因,但應該與古越族的人種有關。
另外,從一些農村的村名也能找到少數民族存在的痕迹,如那、麻、邁、羅、調、覃等起頭的村名,聽上去很怪,其實就是什麼田什麼地的意思。發明耕種後,人類不用捕獵,田地對大家來說就是生命之源,所以起名也圍繞它了。
也許有人會說,古代百越族遍布長江以南,為什麼兩廣海南受其影響最大?我想也許是因為“山高皇帝遠”,少數民族存在的時間較長,歸化得晚的原因吧。從冼夫人、雷祖陳文玉開始,在粵西地區,漢人與少數民族的争鬥、征服與融合,一直在不斷進行着,直到南宋末年大批漢人遷入,古越族才基本在這塊土地上消失,剩餘的也流入了海南或是廣西。
古越時代青銅武器
其實,“南島語”、馬來人種(或是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少數民族村名的殘存,說明了漢民族同化少數民族的同時,也受其影響。而兩廣海南最早的族類,雖然現在已消失,但他們仍然在整個南中國海域留下了過存在過的痕迹,他們為開墾粵西這塊土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你覺得粵西的方言有什麼特色?粵西人受古代少數民族的影響大嗎?歡迎留言讨論。(本文觀點來自湛江曆史學專家,曾參加地方史編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