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竟出現了一百多次。大聖人孔子在為我們勾勒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時,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準:做一個有擔當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在曆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仁人志士在身處困境時,都表現出了強烈的責任感。
唐朝的玄奘法師,對佛學很有研究。他發現了各家對佛經的解釋不同,就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取回真經。他在沙漠中走了100多裡後,發現自己迷路了,喝水時大皮囊掉在地上,以至于水全部流光。在這緊要關頭,玄奘發誓:甯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不到印度,決不回頭!是什麼支撐着他有如此堅定的信念而繼續前行?是責任!是他對大唐人民的責任!更是他作為一名法師對于佛經的責任!
他又走了5天4夜,幾度昏迷在茫茫大漠中,終于找到了一處草地池塘,才脫離了險境。
試問,如果沒有“責任”做他堅實的後盾,玄奘又如何能夠翻山越嶺到達印度?由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又如何面世呢?正因為有勇于擔當的精神,才使他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正因為有了強烈的責任感,才使他有了勇往直前的動力。玄奘用實際行動擔當了自己的責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告訴後人:做人要有所擔當!
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整天隻想着自己,那麼這個人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君子。是的,如果我們隻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隻想着自己的小世界,而沒有對大家庭有所擔當,沒有對社會做出貢獻,自身的價值必會貶值,必會随着曆史長河奔湧而消逝。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肩負的責任雖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相通的。
清代的顧炎武将君子的這份擔當演化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慨歎,身處亂世的孟子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表述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釋然。責任時而是杜甫身居陋室“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濟世情懷,時而為北宋範仲淹心系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
一代又一代,一輩又一輩,先人們用實際行動诠釋了責任的内涵。固然,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成為君子,但我們會成為有所擔當的普通人,因為,我們已深深懂得:做人,要有所擔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