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講足太陰脾經的穴位。
足太陰脾經是從腳往上走的,所以我們先從腳趾頭開始。
今天講的是隐白穴。在足大趾末節内側,距趾甲角0.1寸。
這個穴位很常艾灸。
主治腹脹,崩漏,月經過多,便血,尿血,癫狂,多夢,驚風等。
隐白穴的皮區是由腓淺神經的足背支以及胫神經分出的足底内内側神經的分支混合支配。
展開講一下功效。
①隐自穴是足太陰經五輸穴中之井穴,井主“病在髒”。
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如脾不統血,則血不歸經,會引起崩漏、便血、尿血。
灸隐白有補脾攝血作用。用綠豆大的艾粒在隐白大敦直接灸七壯,治崩漏,往往随手見效。
②隐白穴既是脾經的井穴,又是孫真人的十三鬼穴之鬼壘穴,對神志方面的癫、狂、痫證和癔病有效(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勞宮、上星、會陰、曲池、舌下中縫)。
③在隐白、大敦穴用拇指甲切拍,對崩漏症亦有止血作用。
《甲乙經》記載:
“脾在隐白,隐白者,木也,在足大指端内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分,留三呼,灸三壯。”
“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胫中寒,不得卧,氣滿胸中,熱暴洩,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隐白主之。”
“腹中有寒氣,隐白主之。”
“飲渴身伏多睡,隐白主之。”
“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隐白及大敦主之。”
講講隐白穴的組方。
①隐白為足太陰脈之井穴,又為足太陰經之根穴,有調氣血、益脾胃、溫陽救逆、啟閉開竅、清心定志、升舉下陷、收斂止血、滋陰生津之功。
伍脾經之結穴中脘,名曰“《靈樞》足太陰根結刺”,多用于脾胃虛弱之證,或腦癱而見肢體萎廢者。
②婦女非周期性子宮出血,稱為崩漏,多因沖任損傷、肝脾失調、腎失閉藏所緻。
以脾經之井穴隐白,灸之可益脾胃、調氣血、舉陷斂血。
足三陰、太沖、任之交會穴關元,可調補沖任,以制約經血妄行;三陰交會穴三陰交,有補血統血之功此三穴為治療婦科病之要穴。
隐白伍三陰交、關元,名曰“隐白交關宮血方”,為治療子宮出血之良方。
若因血熱妄行而緻者,加血海以洩血中之熱。
若氣虛失攝,加足三裡、脾俞以培補中氣,脾氣充而攝血。
若陰虛熱盛而緻者,可加内關太溪以養心腎而退虛熱。
③隐白伍脾俞、胃俞、足三裡、天樞為健脾和胃、理氣導滞之伍,名曰“隐白天樞和胃方”,以療腹脹脘痛。
④隐白穴以其滋陰生津之功,《聖濟總錄》為消渴必用之穴且有臨證之配伍法。
上消隐白伍肺之背俞肺俞、荥穴魚際、郄穴孔最,以清肺熱而養肺陰。
中消伍足三裡、三陰交以健脾胃、助氣血生化之源。
下消伍太溪、關元、腎俞,以益腎陰、司氣化,則消渴可愈。方名“隐白三消方”。
好了,今天的穴位科普就到這裡了,歡迎一起每日打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