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胡笳是蒙古族邊棱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該樂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胡笳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是富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形似笛子。
胡笳十八拍,中國樂府名詩,古琴名曲,相傳為東漢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有"大胡笳"、"小胡笳"等39種不同的版本,傳世最廣的是明朝萬曆年間孫丕顯《琴适》中的記載,根據該譜,胡笳十八拍是由18首歌曲組合的琴歌。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叙事詩,原載于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對這首詩是否為蔡文姬所作,學術界争議頗大。
蔡文姬的《悲憤詩》為五言叙事體,一百零八句,對這首詩,學術界的看法較為一緻,公認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民間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