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個迷宮,腦子隻決定步伐快慢,心性才決定能否走出迷宮。
很多小夥伴都問心力是什麼,三眼解釋了幾次,但有的小夥伴好像還是很迷糊。隻看局部肯定會盲人摸象,局部需要上升到整體,通過全貌(其中關系)才能看清局部的位置!
如果用一句話簡單表述心力、腦力、體力與心性,就是:
這個世界,是由極少數玩“心力”的人,帶着一小部分玩“腦力”的人,養殖一大群玩“體力”的人。
而無論玩什麼,個體最終能否取得一個良好的結果,看的是“心性”。
再進一步解釋:
玩體力本質:是依附于規則——形态僵死;
玩腦力本質:是(幫助)破壞或打造規則——玩的是“善變”;
玩心力本質:是引導和制定規則——玩的是“不變”。
咱們慢慢解釋!
很多人對玩腦力與玩體力給理解偏了,玩腦力不等于腦子運動!
人活着腦子都運動,但不是所有運動都是“有效”的,搬磚也要用腦子思考,能說搬磚是腦力活嗎?
再比如北上廣80%坐辦公室的白領,其實都是體力活,雖然看似敲文字的形式是腦子運動,但都是“無效的”,因為都在“某一程式”下動腦子。
社會的基礎是規則秩序,而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打破規則秩序。
“最大的公司”也要以不斷改革,再到各行業各領域、各種社會交互集合,都需要不斷地“翻新”來驅動發展。
這裡就可以定義,活在舊有規則軌迹裡的就是體力,能走在前沿主動求變,玩(幫助)破壞和打造規則的就是腦力。
所以體力與腦力,不是智商問題,而是腦子怎麼用的、用在哪的問題。搬磚與搬錢的,智商都一樣,人與人沒什麼大差别。
競争飽和了,不會主動求變,彈鋼琴這種優雅的天賦運動,也會變成體力活。
科技的發展會讓體力活從業者越來越多,原來的許多所謂腦力運動都會通過科技給變成體力活。
科技不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期望”,而是越來越“固化”。
不會主動求變的,隻把眼界局限于某一暫時的得失之上,有那麼一天一定會被淘汰,手足無措。
所以,腦力的本質是玩“變化”!
腦力是“力”,力首先拼的是“方向”,方向錯了,用力再多也是南轅北轍。
腦力不是拼智商,拼的是“心性”。
古人講詞語叫“心智”,而不叫“腦智”,是因為智慧是由心而生。腦子是“負責加工”的,心是“決定加工什麼”的。
“決定加工什麼”要遠遠比“深度加工”來得重要!
但這裡不要思考歪了,不是教人不務正業,不去打磨專業技能;而意思是每天要抽出更多時間思考一下“加工什麼”,這是一個勞心血的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持。
因為每個人的付出與回報都是正比的,不要看什麼金融掠奪了,炒房吸血了什麼的,如果深度解構下去,看似“不合理”的背後也是“按勞收益”。
腦子勞動要比體力勞動累得多,而勞心更累,且面對事物的風險要大得多。
按照做功大小:心力>腦力>體力。
按勞計算收益,心力付出最多,理應收獲最大。
我們平時看到的所謂“按勞分配”理論,隻是個假象,是給玩體力活看的雞湯。
那什麼是心力呢?
勞力,人們能看見,把磚頭從這搬到那,力都能算出來用多少。
腦力,隻能從結果去衡量,就很難計算了;
心力,人們從始至終都看不見它,具象化都很難,更何況計算衡量?
但這也意味着它極其重要,隻能屬于少數人。
孟子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這裡的心,屬于“腦子”層面的,是區分腦力活和體力活,是“求變”和“被動挨打”區别,是孟子拿來搞政治大法用的。
政治本質是利益分配,老孟是想達成“君子勞心,小人勞力”這麼個結果,把階層給劃分清楚——養殖層應該啥樣,分配層應該啥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都“當其位行其政”。
但是沿着孟子的話,假設人人都是君子,都是“腦子聰明”的人,那麼還能分層嗎?誰“治人”誰“治于人”呢?怎麼分層呢?
答案是也還可以分層!
那些聰明的、玩腦力“主動求變”的人,也需要有人來統治,給他們一個秩序規則!
在君子這個人堆裡,孟子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給了君子們一套秩序,統管各路“勞心者”。
都是聰明人,為何能分層呢?
此時的“勞心”,是指“心力”,不屬于“腦子”層面。
像古代思想家就分倆種,一種是玩“善變”,一種玩“不變”。
前者代表人物,老子;後者代表人物,諸子百家的各位大神。
玩善變的老子,對刨食啊、分層養殖啊沒興趣,所以談不上勞心勞力,誰治誰。
要想“分層治人”就一定要玩“不變”,也就是獨特的政治主張,儒法墨在各自主流派别上又分成一個個小派别,看誰在曆史長河裡站得穩?比的就是帶頭大哥的“心力”。
老子别看思想高,但如入世刨食,不玩心力,最終落實到社會生産分工上,也是給諸子百家打工的。
所以心力有二:
1、一定有一條自己認可的、相信的、确信的刨食主張,看誰的主張更符合“主流”,古代主流就是“王上”,現代嘛...王上主導,市場經濟輔助。
主流是啥?就是大勢!
比如儒釋道法墨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間,在“智商層面”沒有誰高誰低之分,隻是看誰能更符合“主流”而已,大家一起搶“市場”而已。
玩心力的未必智商最高,但在“用心思”上肯定是最“得體”的。
2、一定要堅持住,因為各派别互相看看對方,都能指出各種漏洞,但不要被漏洞所牽制,因為事物必有漏洞,關鍵看誰能堅持。每一個“刨食主張”,每一個“符合大勢”的東西,都會有漏洞,不能說有漏洞就不幹了,不堅持了,那不行!
還是拿儒釋道法墨舉例子,不能說今天發現玩“君子小人區隔管理大法”好,就變成這個路線,明天發現玩“兩面三刀權術勢”,就跑去法家陣地。
玩腦力的人是可以跑來跑去的,這是其特性,但玩心力的人絕對不可以——前者玩“善變”,後者玩“不變”。
同理,換成行業、領域、組織、團體等等大大小小交互組織,有人的地方就有心腦體的三重維度,道理相通。
心力的結果往小了說,是自身内在的驅動力規則;
結果往大了說,就是外在驅動力,就是精神領袖。
跟愚者一起玩,廢腦子;跟聰明人一起玩,廢心力。
絕大多數聰明人都會“主動求變”,腦力非凡,但是都缺少心力。
每個人在世間都是有角色的,心性定角色!
那麼心性是什麼呢?
這東西是天生的,是“慧根”的根子。
就好像高僧摸摸小娃娃頭:“嗯…這孩子有慧根啊”!
講到這肯定會招噴,因為這就有一絲天賦人權論的色彩了,咱們暫且不繼續探讨心性的來源,隻說說心性的表現吧。
最簡單直接的表現就是:
道家也把人分成“向陽者”和“向陰者”,與佛家講慧根道理一樣,都是在最根源上去看人。
前者心一動,就朝向“更大”的方向,自然腦子做加工也會越來越大,人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後者心一動,就朝向陰暗狹小的方向,自然腦子加工的東西都特别“細緻”,人也會變得越來越“小”!
人腦子“做加工水平”(智商)都是一樣的,稍有差别,關系不大,小人與君子一樣聰明,而且很多小人要比君子聰明的多。
但小人的路一定越走越窄,雖然可以得暫時勝利,但時間夠久一定鑽進死亡胡同,這是心性(方向)決定的。
心性決定了人能否告别“小聰明”,獲取“大智慧”。
所以對做人來說,最偉大的“商業模式”隻有一個路徑,就是“大家都收益模式”,不要總想着自身,而是幫助更多的人獲得成就,最後才能成就自己。
什麼是“壞心性”的标準模式?在十幾年前與朋友聊天,大家探讨如何用最簡單的幾句話概括壞心性:
假設兩個人隻需要同時舉起雙手,你可以獲得100元,另外一個人可以獲得5元;有些人會選擇甯可不要這5元,也絕對不會舉起手臂,不僅如此,還會想辦法不讓他人舉起來…
心性差别決定了一個人到底是要“暫時爽”還是“恒久爽”。
善與和,是一種生存的高級智慧。
人生就像個迷宮,腦子隻決定步伐快慢,心性才決定能否走出迷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