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
前面我們用了三個章節闡述了統治者與民衆的關系,并論證了天下有道時的和諧以及天下無道時的亂象。然而有道變為無道不是一日之禍,無道恢複有道也不會是一日之功.大多數時間,人們是生活在有道和無道之間,并經曆着無道和有道的變換。
道家的思想側重于自身的性命雙修,不側重于言語教化,因此道家思想看似深奧,實則簡便易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無論盛世還是亂世,修道者的表現,都是其内(心如止水),其外(飄逸灑脫),其境界之高,常人不可企及。難怪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以。
那麼體道之士與世俗之人在對待世間萬事萬物時的狀态有什麼不同呢?第20章老子繼續以辯證的眼光給我們詳細闡述了得道者大智若愚的境界和狀态。我們看一下原文:
唯之與诃 , 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 不可不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衆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獨 泊 兮 , 其 未 兆 ﹔沌 沌 兮 , 如 嬰 兒 之 未 咳 ﹔儽 儽 兮 , 若 無 所 歸 。衆 人 皆 有 餘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衆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我 獨 異 于 人 , 而 貴 食 母 。
我們先簡單解釋一下幾個生詞:唯之與诃he:唯,應諾聲,恭敬地答應,诃,叱責聲,大聲地诃叱。這裡分别引申為是和非,同意和反對的意思。美之與惡:美,指美好,惡,指醜惡。畏:懼怕、畏懼。第17章中“其次,畏之”,因此人之所畏,指的是法治之君王。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未央:還不到一半,指未盡、未完。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民衆所畏懼的君王,也不可能不畏懼民衆。這辯證的道理深遠而廣博,是永遠沒有盡頭的啊。這一章。一開始老子就用辯證的觀點引出了三對相反相成的概念,再一次告訴我們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向對立而發展的矛盾統一體。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應該從有和無兩個方面去體驗,然而世俗之人大多隻關注有的方面,隻有體悟大道者,才會對無的方面有所感悟。由于世俗之人隻看眼前利益,分别心又太重,什麼事情都要有所選擇,煩惱也會随之而來。
但對體道的人來說,對是非,美醜,善惡都是沒有分别心的,所以也就不用選擇,煩惱與痛苦也自然不會産生了。可能大家會覺得老子這種沒有分别心的思想豈不是是非不分,美醜不辨,善惡不明嗎?其實不然,在老子眼中,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向對立而發展的,衡量事物的标準也會發生改變,而且反者道之動,陰陽相互轉化,今天是對的,可能明天發現是錯的;和這個比較是美的,可能換個對象比較就成醜的了;現在是兇惡的,可能以後也會棄惡揚善啊。
你幫助了一個人,然而如果他是個逃犯,并且有可能繼續作惡,那請問你的行為是對還是錯,是善還是惡呢?因此所謂的是非,美醜,善惡都是相對的或者說是暫時的,就連畏懼也是相互的。當心中有這些極具分别心的概念時,就是沒有體悟大道的表現呀。所以說不是是非不分,那是寬容,也不是美醜不辨,那是平等;更不是善惡不明,那是豁達。隻有用寬容,平等,豁達的心态去對待萬物,才是合乎大道的。
這一章既是對第15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狀态的呼應,同時也是對世俗之人不能體悟大道的無奈。接下來老子又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和描述,采用正話反說的手法,達到了形似自嘲實則贊頌的效果。
熙,快樂、和樂,熙熙用以形容縱情奔欲、興高采烈的情狀。
享太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隻有豬和羊、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此句話的意思是參加豐盛的宴席。
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裡登台眺望。這裡的我不是老子的自稱,可理解為“體道之士”。泊:淡泊、恬靜、無為。未兆:沒有征兆、沒有預感和迹象,形容不為所動、不加炫耀。沌沌兮:混沌,不清楚。“咳”,形容嬰兒的笑聲。還不會發出笑聲的嬰兒,常規來說就是指三個月以内的嬰兒。傫傫兮:疲倦閑散的樣子。
衆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甯靜,不為所動。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的純樸。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找到歸宿。
世俗之人都喜歡縱放情欲,道逐名利,興高彩烈,仿佛是參加那豐盛的宴席,吃着那牛羊豬全席一樣美味滋滋;又好像在那春暖花開的季節,登上高台,放眼望去,一派繁花似錦,美不勝收。這些人的歡樂,全都是依靠所謂的美好的外在事物。一旦外在環境沒有了,那麼歡樂也就停止了。但是對體悟大道的人來說,卻甘于寂寞與淡泊,根本就沒有什麼對外界動心的兆頭。心中一片混沌,無有明暗美醜的區别,就好象新生的嬰兒還不會發出笑聲的時候所具有的純樸狀态。看上去是閑閑散散,無所事事,似乎也沒有一個歸宿。但正因為他們無欲無求,所以誰也無法對他們造成影響和損害。
有餘:有豐盛的财貨。遺:不足的意思。愚人:純樸、直率的狀态。昭昭:智巧光耀的樣子。昏昏:愚鈍暗昧的樣子。察察:嚴厲苛刻的樣子。悶悶:純樸誠實的樣子。有以:有用、有為,有本領。頑且鄙:形容愚陋、笨拙。貴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萬物之母。意思是以尊道守道為貴。
衆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是有所遺失的樣子。我真是隻有一顆愚人的心啊!衆人都光輝燦爛,唯獨我昏昏昧昧;衆人都精巧明辨,唯獨我糊裡糊塗。世人都好像很有作為,唯獨我顯得愚頑而拙讷。我唯獨與世人不同的,在于能珍視并體悟“大道”。
世俗的人衆都喜歡占有,喜歡争名奪利,隻嫌自己的财物不夠多,所以不停地争鬥和拼搏,似乎得到的越來越多。但在體道者看來,得到和失去沒有什麼分别,厚德載物,若無大德,即使得到了也還是會失去的。這在世人看來,似乎真正是一個愚蠢透頂的人了!巧智的世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是不容易的,所以才會說難得糊塗。但如果心靈達到了這愚人的境界,那煩惱與憂愁如何能夠幹擾呢?
《論語·公冶長》篇中說:“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甯武子這個人,那種在邦有道時就發揮自己才能的智慧是一般士人可以趕得上的,但他在邦無道時就裝傻的智慧則不是一般士人能做到的了。所以,什麼事情都要顯示出自己的見解來,明明白白,隻怕别人不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悟道者卻看起來糊裡糊塗,昏昏昧昧;他們什麼事情都不與人斤斤計較,也不去刻意分辯個清清楚楚,甚至大多數時候總是悶悶不語,給人一個愚頑而且拙讷的形象,孰不知他們之所以看起來和世俗之人不同,是因為他們真正地體悟了大道的緣故啊。
他們能夠與道融為一體,無言無為,無憂無慮。雖然世俗之人享受了美食及聲色之娛,但外在事物所能帶來的歡樂總是短暫的,而且有可能會伴随着無窮無盡的痛苦,悟道之人雖然沒有享受什麼美食聲色,卻能夠與大道融為一體,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解脫。
好,第20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