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就是古代版的咖啡拉花嗎?
非遺·弘揚傳統
·你今日飲咗茶未?·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夢華錄》中,女主趙盼兒身為茶鋪的老闆娘,秀出了一手絕妙的茶百戲。
看這成品頗有些現代咖啡拉花的意思。
火上熱搜的茶百戲是什麼?
劇中的茶鋪和我們的廣府飲茶習俗是否有關?
……
不妨沏一杯香茶
跟着小編一起看下來
▼
{非遺·茶百戲}
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等,是一種以研膏茶為原料,采用湯瓶注湯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湯幻變圖案的獨特技藝。
在宋朝時期,茶百戲是士大夫之間十分推崇的一種文化活動。宋朝的許多文人包括陸遊、李清照等都熱衷于此。
壹
陸遊《臨安春雨初霁》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貳
李清照《滿庭芳》
“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叁
蔡京《延福宮曲宴記》
“上命近侍取茶具,親自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非遺·廣府飲茶習俗}
趙盼兒和孫三娘再劇中開設的茶鋪“半遮面”,以賣茶和茶點(果子)為主,這是不是與我們的飲茶文化很相似?
❖宋朝喝什麼茶?龍鳳團茶、青鳳髓、雙井白芽茶,佐以茶點(果子)桃夭、笑春風、春水生、晚更紅……
❖如今我們在茶樓飲乜茶?普洱、鐵觀音、菊花、羅漢果,蝦餃、燒麥、叉燒包、鳳爪……“茶靓水滾”“埋單找數”
據《廣東新語》,廣東種茶自唐始,唐代曹松把茶種植到南海西樵山,拉開了廣東茶文化的序幕。入明以來,廣州“茶市”這種嶺南茶文化的花蕾破綻而開,廣府早茶文化從清朝開始。
現代茶樓的前身出自清鹹豐同治年間的“一厘館”“二厘館”這些是在肉菜市場開始的簡陋茶館,方便勞苦大衆休息交流,因茶價隻收1~2厘得此名。
二厘館
光緒年間,在當時的商業中心十三行第一間體面的茶樓——“三元樓”開張了,一些茶館也擴大經營,發展成茶樓“上樓飲茶”成為了新風氣。
上世紀四十年代西關第十甫的蓮香樓
再後來,茶樓為了迎合達官顯貴的要求,開始選用靓茶,茶點也精細化多達上百款,還形成了叩茶禮、揭蓋續水、點心章印等習俗,成為了廣東人代代傳承的早茶文化。
說“喝茶”,其實吃茶點才是核心。
廣州茶樓從開始的蜜餞類的點心,進化到煎蒸炒炖等各種風格上百種點心。從制作一些抵食夾大件的品種,即所謂“賣大包”到以總原則要“貴夾唔飽”發展出種類繁多的點心。
{非遺·廣州走起!}
“廣府飲茶習俗”入選第八批省級非遺名錄
廣府飲茶習俗入選非遺
這些經典茶樓等你去打卡
廣州走起!
一起品味粵點心意
{陶陶居}
承載老廣幾代記憶的百年老店
陶陶居第十甫路店 圖/廣州日報
作為廣州傳統餐飲的老字号,陶陶居承載了廣州3代人的記憶,傳統老西關的風貌,一直萦繞在老廣腦海裡。
這裡除了日常“一盅兩件”的茶點,地道的粵菜也廣受大家追捧。脆而不硬,入口爆香的麻皮乳豬、甜香椰子味的奶黃包、飽滿多汁的金牌燒鵝以及油香與清爽兼具的碧綠香煎蝦餅……
圖/陶陶居
分店衆多,建議就近選擇
{點都德}
全天候茶市直落
點都德始創于1933年,名字來源于粵語“點都得”,意為:怎樣都沒有問題。店面風格呈現十足的廣府韻味,人來人往的茶樓和“斟茶倒水”的服務中,更體現出廣府人随和務實的性格。
外皮晶瑩剔透,内裡彈牙鮮香的蝦餃皇、醬香濃郁的豉油王鳳爪、蜜汁叉燒包,以及創新新派的泰式冰榴蓮等,衆多傳統與新派的粵式點心,皆是廣大食客的“心頭好”。
分店衆多,建議就近選擇
{竹溪酒家}
燒鵝喜好者的寶藏食府
圖/廣州竹溪美食
廣州竹溪酒家分店衆多,用餐環境舒适且服務周到,無論是日常尋味、周末相聚還是宴席,都在老廣的選店名單内。
這裡最出名的菜系是招牌燒鵝、燒肉等各類燒臘。金牌燒鵝是每一桌出現率最高的菜品之一,香脆甘香的外皮之下,包裹着肉味香濃油脂均勻的鵝肉,配以獨家香料腌制烤制,一端上桌,就能聞到撲鼻的肉香,令人瘋狂分泌唾液。
圖/廣州竹溪美食
分店衆多,建議就近選擇
還有廣州酒家、泮溪酒家、
南園酒家、北院酒家、
蓮香樓、大同酒家
……
數不勝數
食在廣州
足以滿足食貨你的要求!
來源:廣州廣播電視台綜合@山西青年報、澎湃新聞、金羊網、廣州文旅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