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李尚程 楊芹)在悠悠流淌的古黃河畔、在聞名全國的楊樹之鄉宿遷市泗陽縣,有一個社區叫楊集。楊集社區,是它的本名,其實,它還有很多其他“名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生态村”……一個社區緣何有這麼多稱号?近日,記者走進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臨河鎮楊集社區尋找答案。
“爺爺,奶奶,快看!這裡有大鳥!”8月的風吹進楊集社區的濕地公園,一陣童聲驚起一灘白鹭,飛過碧綠的蘆葦蕩,一起飛揚的,還有他們歡樂的笑聲。
古井、柳亭、石徑……走在這片濕地公園裡,腳下,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延伸到視野的盡頭;近處,草木繁生,嫩黃的、粉紅的、乳白的花兒,在枝頭搖曳;遠處,一汪汪碧水相連,風吹皺了河面,泛着漣漪。濕地公園周邊的百畝葵花田裡,一棵棵向日葵,向陽而生,金黃搖曳。
“這裡水資源和林木資源特别豐富,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荒地造林,對綠化林進行生态修複。目前,社區綠化履蓋率達65%。”楊集社區黨支部書記黃衛國說,生态底色,不僅讓群衆住得舒心,還帶來了增收緻富的特色産業。
綠色闆材、生态水産、特色農業……在楊集社區,幾十家木材加工企業,充分依托優勢資源,發展闆材産業,不僅增加了集體收入,還對周圍臨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強的輻射作用。
走過一條布滿綠蔭的水泥路,記者來到了楊集社區一棟标準化廠房門口。據黃衛國介紹,江蘇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援建了兩棟标準化廠房,共7000多平方米,這是其中一處,僅這兩個廠房每年就能為楊集社區帶來3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
“每天我們能生産8000多張靜音片,發往浙江,主要用在地闆上,起到降噪的效果,非常環保。”廠區内,工作人員田玉飛正在清點當天的生産數量,在他身後,工人們各司其職。據介紹,這些工人都來自楊集社區和周邊。
走出廠房,走在這片工業集中區,記者看到,雖然廠房不一樣,産業不一樣,但卻給這裡的群衆帶來了一樣的感受,那就是滿足和幸福。
産業旺了,楊集富了,群衆樂了。據了解,目前,轄962戶、4310人的楊集社區,所有勞動力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2.62萬元,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200多萬元。
這裡也是泗陽縣回族同胞主要聚居地,回民約占社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楊集社區按照“村在水中、屋在林中、回漢相融”的發展理念,推動社區融合發展,讓“特色村寨”名副其實。
楊集大舞台、小村說事角、法治長廊、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暮色時分,走在楊集社區“别墅群”,記者看到,家家戶戶門前,瓜果飄香;一道道絢麗的風景,将300餘棟美麗的小洋樓相連;白色的牆體上,精美的手繪圖畫,“訴說”着時代的文明。走在這裡,你能充分地感受到什麼是生态立村、旅遊富民、文明育人。
據了解,楊集社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鄰裡”等評選活動,村民朱士領、張正亞當選“中國好人”。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農民圖書室、開展“星級文明戶”評比……一系列活動,助力楊集社區生産、生活、生态邁向協調統一。
“回漢相融,是我們一直秉持的發展理念之一。”黃衛國說,為突出楊集“民族村”的回族風情,他們曾聘請省級設計院專家進行統一規劃,建設了回族文化展示館、楊集民族小學、民族大舞台等公共服務設施。如今,感受民俗、體驗民居、賞水光湖秀,已經成為楊集的新名片。
“夏日精美路線,山西5日遊,喜歡的一起出發!”采訪中,黃衛國的手機來了一條短信,他打開了“泗陽長三角國旅VIP客戶群”,他又把屏幕向下滑動,記者看到,還有好幾個旅遊群。這些群裡,有很多都是楊集人。因此,楊集社區還被賦予了一個名号:被旅行社“盯上”的“村”。原來,早在2011年,老支書楊禮傳就帶着楊集人走出家門,去看祖國的大美河山。時至今日,楊集人一直保持着出門旅遊的習慣。台灣、香港、北京、大連……處處都有楊集人的身影。
在楊集社區展館内,記者看到,楊集人用拼搏還赢得了100多個榮譽稱号:“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江蘇省生态村”“江蘇省康居示範村”……而對于楊集人來說,所有的榮譽都融在了“生态村”“民族村”“幸福村”裡,這就是楊集人的小康生活,這就是他們的奮鬥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