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新p9 待遇

新p9 待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5:43:45

編輯導語:你或許會好奇他人為何能夠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卻能夠迎刃而解,看待問題的視角也不同,自己應當怎樣才能達到像他們一樣的高度,他們都有些什麼特點?作者總結了關于這類優秀人的12個特點,一起來看看。

新p9 待遇(都具備什麼能力)1

人和人的能力差距到底在哪裡?為什麼張小龍這些互聯網大佬就這麼厲害?為什麼老闆們在面對一些複雜問題的時候能夠輕松化解?為什麼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老闆們總能給到不一樣的視角?

一直對這些問題比較好奇,看過一些書本上的大道理,總感覺不太接地氣,或者說并不适合互聯網行業吧。

自己在互聯網大廠從業快十年待過3個公司,有幸跟過好些個優秀老闆,也有一些機會面向公司更高級大佬(一般是老闆的老闆)去做述職、彙報和讨論,嘗試總結下互聯網高管或者說P9以上的人,到底具備什麼能力,然後哪些能力是一般人可以學習的。主要從自己經曆的事情裡面,提煉一些觀察和思考,不一定全面,但一定真實。

為了描述方便,把這些人簡稱“大佬”吧。根據我的觀察,大佬都具備以下12個特點:

01 在某個領域非常“專業”,專業來自“打過硬仗”

“專業”很難量化,感覺一直在被濫用了,優秀的大佬都真正符合“專業”這個特征:即在某個業務或某個職能上,既有深刻的戰略洞察,又落地執行拿到過結果。在同一個事情上,也許看上去一些基本道理大家都懂,但實際上大佬與普通人在理解的深刻程度、認知的全面程度上會存在很大差别。

舉個例子,每個做搜索的PM都能說出一套搜索産品的方法論,每個做産品運營的人都能說出一些AARRR,生命周期這樣的模型,但是不是深刻理解,是不是了解這些方法的使用邊界和可能問題,都是存疑的。

那麼如何才能“專業”?一定是經曆過實踐,打過仗,拿過結果,才能形成“專業”,比如某産品大佬,真的在早期從0到1搭建過産品架構,比如某運營大佬,是真的用生命周期運營過某些業務。沒有實戰隻是“見過”,是很難達到“專業”的。

02 熟練掌握多個思維模型

有點類似芒格提到的多元思維模型,即能夠掌握多套知識體系,基于這些知識能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情或者問題,也就是常說的“算法”,這也是大佬們在同一個問題上總能給人不一樣的視角的原因吧。

具體到互聯網場景,以下這些思維模型是我觀察大佬們會經常用的:

  • 關注業務階段:即業務有生命周期,一般會看下從時間維度去看業務
  • 用業務基本公式:業務基本能用幾個關鍵的公式表達出來,比如最簡單的GMV=流量*轉化*客單價,會關注核心的輸入要素
  • 用“供需”看問題: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來拆解和分析事物,判斷增長的驅動要素
  • 用“分層”看問題:把用戶、商戶分類後做差異化、特别是處于精細化運營階段業務
  • 特别關注用戶體驗:對于用戶體驗都會尤其關注
03 目标導向“極強”

這個看着也好像是每個PM都具備的,我用了“極強”來區分大佬和普通人。這個“極強”可以拆解為兩層,一個是“每件事”都有明确目标,另一個是“能看到最終目标”,并圍繞最終目标策劃行動。

第一個是“每件事”都有明确目标,可以理解成目标強迫症吧,而且不僅自己要有,也會要求團隊每個人都有清晰的目标。

第二個”能看到最終目标,并圍繞最終目标策劃行動”,怎麼理解?舉個反面例子吧,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這方面都會犯一些錯誤,比如去向上彙報,彙報的目标可能有好幾類,a類目标是我自己就想表達什麼,b類目标是想讓老闆知道我做了什麼拿到了什麼結果,c類目标是讓老闆認可我創造的價值,圍繞不同目标,彙報内容的組織形式可能是不一樣的,c相較于a和b類,是更終極的目标。

04 掌握的信息量大

大佬們了解的信息多且信息質量高,從而能有效幫助做決策。這個跟大佬所處的職級、圈子有很大的關系,就不展開了。

05 善于閱讀環境和借力

當下互聯網公司分工足夠細化,基本都需要依靠團隊協作來拿到結果,大佬除了專業上紮實,在閱讀環境、對外借力和協同上也很厲害。

首先意識上就很重視,哪方是可以借力共赢的,哪方是存在矛盾的,一上來分析的比較清楚,其次能力上也具備,不管是在項目上去影響和共赢,還是身體力行找人吃飯增加感情,都會去做。這個說的比較接近高效能人士中7個習慣的第4-6個習慣。

06 善于抓事情的主要矛盾

經常會見到這種場景:某同學準備了很多材料,滔滔不絕地進行彙報,大佬看了一眼就感覺有點不對,多聽了5分鐘後,實在忍不住打斷問了幾個犀利的問題,然後某同學就被問倒了…

大佬們善于從非常多的信息裡面提煉關鍵點,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進行求證,不會被旁枝末節的東西過多幹擾。而很多人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過多糾結,為了心理上的滿足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上。

07 對重要細節的關注

很多人可能有個誤區,覺得大佬們可能隻會做管理,隻關注宏觀,不了解實際細節,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我看到的優秀大佬,給人感覺是既有清晰的框架藍圖,也有對關鍵細節有像素級的了解,比如聊到某個業務的一些關鍵指标和數據變化,有時候大佬都比下面執行的人了解的多。

大佬是通過什麼方法去了解細節?常見有兩個,一個是每天會看數據,另一是會認真看團隊周報,就重要的細節進行讨論和确認。

08 探求“基本原理”

基本每次跟大佬彙報某個項目,都會被問到一類問題:這個事情曆史上第一個做的是誰?行業裡面經典的原理和方法是什麼?

舉個例子,比如彙報關聯銷售,可能被問到“啤酒和尿布”,被問到廣告行業發展多少年了;比如彙報搜索産品的功能優化,可能被問到google和baidu做搜索的經典方法是什麼?

對此,某個大佬還講過一段話印象比較深,大意是我們大概率不是在做創造性的事情,如果抽象到某個層面,我們做的大部分事情在曆史上已經存在過,更高效的方式是先找到對應的理論和先驅,再判斷自己該怎麼做。

09 有對标競對的意識

說的是要找到行業裡的優秀競争對手,搞清楚競争對手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向他們學習。

這也是大佬們常問的問題,也會要求團隊這麼去做,背後是基于這麼一個共識:認為如果有好的競争對手,分享競争對手并向其學習,是最快的提升方法,而不是自己摸索。

10 同理心強,用戶感覺好

幾年前看過一個段子,說的是周鴻祎能一分鐘變小白,張小龍5分鐘變小白,馬化騰1秒鐘變小白,他們說的變“小白”,強調的是從“專家視角”切換到“用戶視角”的能力。

當時覺得有些扯淡和誇張了,近幾年開始發現這個段子講的還是挺有道理的,大佬确實更具備“用戶同理心”,更有“用戶感覺”,而且能時刻保持。

做産品和運營有一類現象經常發生,最開始項目啟動的時候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發起的,但随着項目越做越多,越來越深入,PM關注點都集中在功能、策略、數據上面去,慢慢忽略掉了真實的用戶需求和場景,會忽略做一些調整對用戶帶來什麼影響。這種情況大佬看到了,都會提醒下PM要考慮對用戶的影響。

另外,大家都強調數據驅動,什麼事都要做個AB做個實驗,但見過一些大佬就能在沒有數據的前提下,通過基本的邏輯和常識做出正确決策,背後推測有“用戶感覺好”的原因。

11 對自己“狠”

“狠”這個詞可能有點過,但确實大佬們是真的拼,是真的踐行一萬小時定律,這種倒不是說一天24小時要坐在工位拼體力,而是對于自己關心的問題能随時在線,随時在思考,看着好像在抽煙聊天,馬上就能切換到工作讨論上。

另外,再大的困難,也不設限,不抱怨,不解釋,一切精力和時間投入都指向完成目标拿到結果。

12 聰明(算力強)

這個比較看天資了,大佬們确實聰明,算力強,看本科學校就能判斷出來。具體表現在幾個層面吧,首先是反應快,特别在會議場合,面對一些突發問題能快速反應,其次能延展性思考,基本從一個點就能牽出一個面,最後是語言表達都流暢和精準。

說完了大佬們的12個能力,那麼對于普通人來說,有哪些是可以學習的呢?

客觀來說,我們很難達到大佬們在這些能力項上的深度,但至少方向是可以學習的,12個能力中,如果按照信息、算法、算力去分類,大部分是偏向算法的,算力可能更看天資(比如第10和第12項),信息和所處位置相關性比較高(比如第4項),但至少算法是可以去刻意練習的,特别是如果有一個好的項目機會,能跟着大佬一起去做項目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學習和精進的。

作者:産品傑哥,産品傑哥

本文由 @産品傑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