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釋: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2、出自: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宋·蘇轼《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鬓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3、示例: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許多本來面目;
4、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于人與事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