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視行業的高速發展,我國每年電視劇的産量相當可觀。而在近些年來,這些可觀數量的電視劇作品中,卻存在着一個有趣現象:往往電視劇本身“大熱”,但其中的插曲卻傳唱度很低。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其實在上世紀的影視作品中有着很多傳唱度很高的插曲。比如,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它其實是當年電影《風雲兒女》(1935年)中的插曲。還比如,作品《海外赤子》(1979年)中的插曲《我愛你,中國》甚至比影視作品本身更具流行度。到了改革開放之後,電視劇《渴望》(1990年)中的《好人一生平安》、《紅樓夢》(1987年)中的《枉凝眉》、《西遊記》(1986年)中的《敢問路在何方》。這些作品無不耳熟能詳。每一部高收視率的作品中總會出現一些讓人們高度喜愛的音樂作品。但近來不缺大熱的電視劇,卻很少能聽到傳唱度很高的影視劇插曲了。我想其中的原因不免有如下幾點:
影視劇的大量出現和網絡的高速發展首先,影視作品的大量湧現和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可以算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了。
《還珠格格》影視帶
影視作品的噴薄而出與插曲的“遇冷”有什麼關系呢?在20世紀時期,廣大民衆的業餘文化生活其實都是比較單調枯乏的,看電視就變為了每個家庭主要的娛樂方式。但當時的電視頻道比較少,電視節目也就很少,能在電視上收看到的影視作品就更少了。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能夠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彼時觀衆的選擇性較小。若放在現在,或許就沒有那樣的光景了。在面對為數不多的影視作品的時候,觀衆對這些作品必然都是如數家珍,不願放過其中一絲一毫的情節。那麼,影視劇作品中的插曲自然而然也就受到了“愛屋及烏”式的同等對待了。如此也就很能理解當年《還珠格格》中的插曲,如《當》(動力火車 演唱)、《雨蝶》(李翊君 演唱)等歌曲的走紅了。
而如今,影視作品的噴薄而出,同時網絡的快速發展,也就導緻了觀衆的選擇越來越多。很多電影電視作品都能通過網路的方式進行收看,大量的觀衆在觀看的時候甚至都會選擇跳過片頭和片尾。同樣道理,插曲部分也很容易被“快進鍵”,甚至直接拖“進度條”的方式來伺候。如此一來,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插曲又怎還有更多被展示的機會?缺乏被展示、被關注的機會,那麼其流行度不高也是情理之中了。
便捷的網絡觀看
流行音樂的繁榮和插曲本身的不足其次,當下流行音樂的快速發展繁榮以及插曲本身質量不高又是不可回避的原因。
内地的流行音樂在經曆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開拓試驗期之後,在八九十年代迎來高速發展,到而今已是多元而繁榮的時期。本質上而言,影視作品中的插曲也應該隸屬于流行歌曲的範疇之中。那麼,作為流行歌曲中的一個分支,電視原聲 DRAMA OST (OST:Original Sound Track的縮寫,字面意思是原始聲音軌道,即原聲)和電影原聲 MOVIE OST ,在流行音樂快速繁榮、甚至有些臃腫的當下,地位幾何?
華晨宇
我們不妨比較二者的創作及演唱配置。作為“大熱”的流行歌曲,除了通過網絡等宣傳手段(如短視頻app、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外,其本身的創作團隊也是極具實力的。比如說之前比較紅的一首流行歌曲《光年之外》,其原作詞作曲都是由香港大熱的創作歌手鄧紫棋完成的,在發行的2016年末卻并未取得很大反響。後又經過當紅小生華晨宇改編,兩人又在随後的《歌手2018:歌王之戰》中合作演唱此曲,由此掀起了一股“浪潮”。整首作品的音樂總監是梁翹柏、弦樂部分則是由靳海音弦樂隊完成。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團隊才鑄就了這首還算有不錯流行度的歌曲。
專業弦樂隊
而反觀我們大部分的電視原聲或者電影原聲,其創作及演唱的配置相對就會低很多。甚至很多影視劇的音樂作品的演唱是由演員出身的主演完成的,比如之前很火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其中的推廣曲《大江大河》由王凱演唱,王凱本身是演員為主業,雖有不錯歌唱實力,但相較專業歌手還是稍有距離。而其中另一首歌曲《時間走過》雖然請了專業的歌手來演唱,但雷佳這個名字似乎并沒有多少名氣,而填詞譜曲的作者董穎達也稍顯“平凡”了一點。
《大江大河》海報
但其實這些也都隻是其次,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了插曲本身,其本身不夠被重視以及缺乏特色。
《甄嬛傳》中的那首《紅顔劫》你還會記得嗎?歌詞本身其實很具意境:“斬斷情絲心猶亂,千頭萬緒仍糾纏……古今癡男女,誰能過情關?”,演唱也找來了歌手姚貝娜,可為什麼還是終究讓人遺忘了呢?沒有能夠讓人記住的句子,沒有讓人為之一振的旋律,仿佛是千百首雷同的中國風歌曲拼接而成,失了自己的特色;還比如當年讓孫紅雷更上一層次的大作《潛伏》,一部扣人心弦的曆史諜戰劇,其中使用到的《深海》一曲取自蘇聯歌曲《神聖的戰争》的音樂旋律,連歌詞都是直接翻譯。這樣的插曲又怎麼能有自己獨特的展現?
《潛伏》劇照
《不見不散》(出自電影《不見不散》)中孫楠那句高亢的:不見不散,be there or be squre;《精忠報國》(出自電視劇《三少爺的劍》)中屠洪剛那句有力的: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這些都是讓人記住的點,而反觀現在一些大熱的影視劇作品中的插曲,似乎少了些特點,少了讓人記住的點。這是一大硬傷。
自身的孤陋寡聞當然,也不排除一種可能,就是聽者自身的孤陋寡聞,可能有些電視劇的插曲本身傳唱度還是可以的,隻是我們自身沒有聽過就覺得不夠“紅”。不過,這也畢竟是少數,如若真的大紅大紫,不早就街頭巷尾、人盡皆知?
不知你對這個問題還有一些怎樣的想法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