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特級教師怎樣評課

特級教師怎樣評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20:42:07

他是“簡約語文”教學主張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他說:“我的課堂努力實現這樣的三個目标:一是語文的;二是學生的;三是簡約的。”課堂打磨,讓他的教學主張更豐富。

是什麼讓他從一個普通的農村語文教師,成長為一名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他說:“不斷的追問,一次次梳理,我終于明白是課堂,是一節節鮮活、真實的課堂成就了我;是學生,是一屆屆學生前赴後繼的托舉成全了我……”

本周名師特輯,一起來看看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丁衛軍的專業成長之路吧!

特級教師怎樣評課(好課應該是什麼樣的)1

好課的五個關鍵

我清楚地記得剛上崗當老師時,教的課文是魏巍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那時學校領導和語文組的老師們一連三天蹲點在我的班級裡,聽完這一節課的全程教學。第一次公開教學經曆,讓我對課堂産生了一種無法言說的敬畏之心,也讓我開始思考:好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好課是什麼樣子的?最初的理解是,寫好每一個課的教案,隻要把上課的每一句話都反複推敲,每一個環節都細細考量好,就可以有成功的課堂。厚厚的幾大本備課筆記,成了我教師生涯起步的最好見證。我把備課筆記上的内容,全都兜給學生,課堂上有問有答,也很熱鬧,學生考得也不錯。可是,我一次次反問自己,這樣課堂是好的課堂嗎?

事實上,一個人的成長很多時候得益于自我的反問和否定的。正是這樣的自我反問和否定,讓我有了閱讀的欲望,讓我較早地開始了專業閱讀,讀教育教學理論,讀名師名家課堂。

我從模仿這些名師名家的課開始,學着改變自己的課堂,想象着好課的模樣。課堂裡有了孩子們的提問,也有了讀寫結合……可是當我第一次走上縣級公開課展示講台時,我還是失敗了。我記得教的是日本作家江口渙的《鶴群翔空》,我試圖用話題讨論式來展開教學,結果問題過大,放開了,卻無法收攏。痛定思痛,我蓦然發現,把名師名家的課搬到自己的課堂裡來,終究水土不服。無“我”的課堂雖有骨架,卻是沒有靈魂的。

課堂的“我”在哪裡?在文本裡,在學生中,在課程裡。教什麼比怎麼教來得重要。教師沒有對文本的自我解讀,沒有對學生主體的正确認識,沒有對教學目标的科學預設,課堂自然面目可憎。

我要上出屬于“我”的課堂來。我心中的好課更關注五個關鍵詞。

一是問題。問題取決于一節課的目标,應該有兩個主要的取向,文本的核心教學内容與學生的需要。在文本的細讀中,确定教學内容,文本體式規定的話語系統,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适當的教學目标,設計課堂的主題。

二是活動。學生主體活動充分與否,是考察一節課是否有效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教師要樹立活動的設計意識,智慧的設計是基礎,避免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真正落實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可用、實用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合作學習,要精心組織,建立好合作學習的小組,避免虛假合作,無效合作;探究學習,則需要在設計有探究性的問題上下功夫,假探究、無效探究,使課堂處于混沌狀态。

三是表達,四是傾聽。表達和傾聽,是讓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有效或者高效的兩翼,因為其重要,所以加以強調。表達,就是課堂的說和寫,要訓練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完整、規範地說,又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要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實現讀寫共融,讀寫共生。傾聽,是當下課堂常常被忽視的問題,值得研究。師生的有效傾聽,才能實現啟智生成,在傾聽中彼此質疑,形成辯論,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

五是評價。評價方法單一,評價内容單薄,值得警惕。評價要及時糾正學生的偏頗,甚至錯誤的認識;要精于澄明學生模糊的解讀;要機智點撥,激發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要适時追問,提升學生的認識層次,觸發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師生共寫、師生共讀

寫作,似乎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魔咒。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在我看來,光靠教師,是徒勞無功的。這也許正是寫作教學困境的根源所在。

有些教師太習慣于命題,批閱,再命題,再批閱的循環,至于學生呢?早已習慣于寫作、看分數、聽講評的流程。寫作教學似乎總是一個“半拉子工程”,陷入周而複始的惡性循環之中。學生的完全融入,讓我較好地打破了寫作教學的瓶頸。學生成為了我寫作教學課程的核心。

教師把自己擺入學生的角色中,與學生一起寫作。寫作文,在我最初的寫作教學中發揮了極好的示範作用,也極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與興趣,讓學生有一種與老師一比高下的激情。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困惑,怎麼寫都追不上老師,就是特别優秀的學生也總感覺少了一些什麼。根源在哪裡?光有寫,我們訓練的永遠是技法,有限的技法永遠無法掩蓋我們思想的蒼白,情感的荒蕪。唯有閱讀,才能為我們打開另一扇。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就較早地和我的學生們開啟了海量閱讀之旅,盡管那時候可讀的書是有限的,但是給學生種下了閱讀經典、親近文學的種子。讀得多了,思考也多了。我和學生們再一次發現,讀了很多,作文似乎除了遣詞造句豐富了,沒有多大改變。

師生共寫走向師生共讀,無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我們的寫作依舊困難?閱讀與寫作的割裂,閱讀與生活的割裂,是我們讀而無效的根源。也許正是在我和學生的共同行走中不斷反思,不斷發現,才不斷接近有效寫作教學的真谛。

我和學生們一起把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認識到不指向寫作的閱讀是低效的,實現讀寫共生。我還和學生一起把閱讀工藝嫁接到作文修改中,創造性地研制出“作文複盤自我診斷”技法,讓學生在作文複盤中不斷明晰“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怎麼寫”等問題,産生了較好的效果。

我因此提煉出了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構建真實而完整的過程性寫作教學體系,讓寫作教學看得見”。寫作教學效益的提高,必須要建立在師生融合的基礎上,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把寫作教與學變成看得見的過程。

是什麼讓我們離名師越來越近?是課堂,把自己養在課堂裡,把自己磨在課堂裡,不管會長成什麼模樣,你的行走姿态一定會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采。是誰推動着我們離名師越來越近?是學生,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優秀,一定會成為我們從優秀走向卓越的理由。

作者 | 丁衛軍

來源: 中國教育報好老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