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那麼榜眼呢?
榜眼,顧名思義,“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在這裡就是人們所說的黃榜或者叫“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狀元”。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後來第三名稱作探花。
古今文學者多把探花郎寫的風流倜傥,風頭遠蓋狀元、榜眼,如古龍筆下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李尋歡。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曆久不衰。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成型于北宋晚期。
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沿途采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
據清人趙翼的《陔餘叢考》推測,大約從明朝開始,狀元專指殿試第一名、榜眼專指第二名、探花專指第三名,才最終成為定式。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