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吳漾
原創首發: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養兒育女,看似是生命供養生命的過程,恢弘又偉大,實則是滲透到生活中細枝末節的滋養。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六個黃金時間段”,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對孩子的成長卻至關重要。
01
起床時,父母的耐心
孩子起床,是每天都要經曆的事。
孩子賴床、起床氣,一直是許多親子之間每天必須經曆的“較量”:
有的父母采取“暴力式”,幾聲“全名”大吼,夾帶着“快起床了,要遲到啦”的催促;
有的父母使用“溫柔式”,拉着孩子的耳朵,一直喊“起床啦,上學啦”;
也有的父母“藝術”氛圍比較濃,将音樂調到最大聲,孩子在一片轟隆隆聲中煩躁的起床。
曾有科學家提出一個叫“睡眠慣性”的概念,指的是:
人在被喚醒後,立即出現的暫時性的低警覺性、迷惑、行為紊亂和認知能力、感覺能力下降的狀态。
簡而言之,起床時,出現的懶床、起床氣是人的本能。
一日之計在于晨。
起床時的心情,決定着一天的狀态。
希望孩子順利起床,在養成良好生活的同時,父母也可以使用一點小技巧,比如:
每天提前10分鐘叫孩子起床,給孩子懶床和緩沖的時間,不至于擔心遲到而焦慮;
先幫孩子拉開窗簾,讓光線慢慢喚醒孩子,再溫柔地揉搓孩子的身體,幫助身體蘇醒。
用美好的早晨,打開孩子幸福的一天。
02
學習時,父母的做法
最近,受新冠疫情影響,一些小區被“靜态管理”,大人停工,孩子停學。
越是非常時期,越能檢驗家庭教育的效果。
而孩子的學習态度,則是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标”。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為了孩子的學習,父母投入财力、精力,卻心力交瘁,不如人意。
反觀那些在學習上自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似乎抽到了“報恩的孩子”的好牌,不費吹灰之力,孩子便能自覺學習。
事實上,在孩子的學習上,父母大多用力過猛,将原本屬于孩子的事,在無形中轉嫁成自己的責任。
父母需要轉變的觀念是:
從小培養好的習慣,是學習的關鍵;
給孩子安靜的環境,是學習的基礎;
父母始終保持自我提升的自覺,是孩子自覺學習的榜樣。
03
枯燥時,父母的陪伴
錢鐘書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尤其是對孩子的陪伴上。
在女兒錢瑗的成長中,他就像一個“小玩伴”:
他會在女兒的肚子上畫鬼臉、臉上畫胡子;
也會在被窩裡放各種玩具,等女兒睡前收獲驚喜;
還會用大辭典做底、用闆凳做城堡的圍牆、用皮鞋做頂、用女兒的書包當怪獸,給女兒搭建起人造的“城堡”和“怪獸”。
腦海中,每每想到這樣的畫面,便不禁感歎,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孩子的玩具、遊樂場所屈指可數,幸福感有時候卻比現在來得容易。
是現在的孩子太難教嗎?
一位心理治療師給出了答案:
一旦物質豐富了,人在處理事情時就會簡單地用物質來解決了,而忘記了用心。
花錢養育孩子的方式盛行,現代家庭中,有太多孩子是在電視、手機、玩具的陪伴下長大的。
好不容易等來的互動,不過是“人在曹營心在漢”的三心二意。
用心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關注與溫情;物質的陪伴,孩子體會到的是冰冷與不滿足。
父母的高品質陪伴,才是教育的奢侈品。
看似堆得滿滿的物質滿足,給孩子帶去的卻内心需求的越來越匮乏。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相伴時,情感的交流,從小到大,沒有挖掘生活趣味的引導,遇事唯一的方式,便是用物質來填補内心的空洞。
人生路漫漫,生活從來沒意思,有意思的是人自己。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父母要懂得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有意思,陪着孩子一起,發掘和創造生活的樂趣,成為心态積極、思想有趣的人。
04
吃飯時,父母的話語
一家人一起吃飯,幾乎是普通家庭每天都在做的事。
然而:
有的家庭,吃飯就是“批鬥會”,父母批評孩子,夫妻相互诋毀;
有的家庭,餐桌就是“會議桌”,父母做報告,孩子聽得耳朵起繭;
還有的家庭,明明是一家人,吃飯時,卻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沉默不語......
雖然在傳統教育中,有“吃不語”的家規,但是,一個家庭吃飯時的氛圍如何,也揭露着這個家庭成員背後的關系。
在現代家庭中,白天父母上班、孩子上學,晚上父母做家務、孩子學習,能夠交流溝通的時間,隻有餐桌上的點滴時光。
此時,父母孩子一起,圍坐桌旁,孩子感謝父母的艱辛與美食,父母傾聽孩子的經曆與體會,一道親子之間理解與尊重的橋梁就在一食一飯之間架起來了。
父母想要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就要學會抓住每個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
吃飯時,就是一個親子溝通的良機。
脫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外衣,像朋友一樣,吐槽委屈,分享八卦,傾聽心事,拉近彼此。
05
犯錯時,父母的态度
一部法制紀錄片中曾有這樣一個案例:
弟弟趁姐姐睡着,偷偷轉走了姐姐的2萬元錢。
姐姐一氣之下,直接報了警。
當警察将弟弟抓獲時,弟弟穿着新買的衣服,正悠閑地吃粉,而從姐姐那裡偷轉的錢,已經所剩無幾。
在審訊過程中,弟弟不僅沒有覺得自己偷拿姐姐的錢,是屬于犯法行為,而且大方承認,曾多次偷拿父母的錢,最多的一次是7000元。
然而,父母每次知道後,也隻是口頭教育而已。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态度。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态度,決定着孩子的價值觀和自我認知。
優秀的父母,總是能引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孩子走正途。
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犯錯,是自我探索,也是要滿足自己短淺的欲望和需求。”
這句話,應該一分為二的地看。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犯錯。
有些錯,是成長性錯誤,屬于成長與探索區域。
有些錯,則是認知性試探,屬于道德與認識區域。
成長性錯誤,父母可以大事化小,幫助孩子找到成長的通道。
認知性試探,父母則需要引起重視,真正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找到化解的方法,糾正孩子模糊的認知,讓孩子走上正道。
06
被欺負時,父母的立場
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得不經曆社會與人性的磨砺。
“被欺負”就是最常見的一種。
但凡孩子走出了家庭,便有可能受到外界的侵犯,當孩子第一次遭到外界的侵犯時,你是怎麼做的呢?
對孩子說:打回去;
責怪孩子:怎麼這麼沒用,總是被人欺負;
還是詢問孩子,有沒有受傷;
亦或是耐心地了解背後的原因,适當開導;
再或者,拉着孩子一起,沖到那個孩子面前,以牙還牙?
實際上,孩子被欺時,他怎麼應對,取決着于父母的立場。
當孩子被欺負時:
你告訴他“打回去”時,是否預判過他的實力與勇氣;
你責怪他“沒用”時,是否考慮過他内心的委屈與不安;
你告訴他“小朋友也不是故意的”,是否了解過前因後果;
你拉着他沖向對方面前,有沒有想過他們未來如何相處。
被欺負的孩子,最需要父母和他站在一起,成為他的後盾,而不是堅硬的鋼刀。
而父母需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
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主動去欺負他人,也要有不被人欺負的獠牙。
更要讓孩子感受到,被人欺負,不是自己的錯,更不是自己無能,受到欺負,一定要回家告訴父母,而且父母一定會堅定地支持自己。
本文首發平台: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系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衆平台,需要請聯系授權。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