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屠俊
天氣漸涼,很多人出現了全身皮膚奇癢、起疹塊和鱗屑、脫皮,面部紅白不一、斑駁陸離等皮膚過敏症狀。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王強指出,近期,門診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包括:荨麻疹、濕疹(尤其是乏脂性濕疹)、瘙癢症、季節性皮炎、面部皮炎、季節性接觸性皮炎等,銀屑病、帶狀疱疹等在秋冬季節也會高發。
王強醫生指出,大部分的過敏性皮膚病開始時是紅斑、風團、丘疹,因瘙癢搔抓後可出現抓痕、血痂、皮膚幹燥、脫屑、皴裂及色素沉着,無糜爛和滲液。好發于成人四肢的伸側、手背。氣溫升高後可緩解、好轉,并可自愈,病情和氣候變化有明顯關系。秋冬季節天氣變涼、空氣幹燥,造成皮膚表面水分丢失、屏障功能減弱,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是發生過敏性皮膚疾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容易發生過敏現象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敏體質,是說人體對于某些食物或者藥物存在某些不耐受的現象,對于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适度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對于過敏症狀的緩解也是有好處的,鍛煉身體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
“對于皮膚過敏來說,食物引起過敏症狀的比較多,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正逢大閘蟹上市的季節,門診中大約有10%是因為吃大閘蟹而引起荨麻疹的患者。”王強醫生提醒。
有些人認為去年吃大閘蟹沒有出現過敏症狀,今年也一定沒事,王強醫生指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過敏的發作與每個時期的免疫狀态相關,去年不過敏不等于今年一定不過敏。
“過半病人是頭一次因吃蝦蟹而出現過敏的,蝦蟹類食物中的異種蛋白質含量很高,性寒且帶濕毒,屬‘發物’,皮膚病患者或皮膚易敏感的人至少不宜多吃。對食蟹有既往過敏史的,或既往有荨麻疹、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皮炎等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還是不吃蟹或少吃蟹為宜;兒童也不要吃太多大閘蟹等食物,以避免皮膚出現過敏、丘疹、紅斑等症狀。”王強醫生說。
簡單地說,對某種物質過敏就是當你食用、接觸或吸入某種物質的時候,身體會産生過度的反應;導緻這種反應的物質就是所謂的“過敏原”。在正常的情況下,身體會制造抗體用來保護身體不受疾病的侵害;但過敏者的身體卻會将正常無害的物質誤認為是有害的東西,産生抗體,或者過度産生抗體,釋放如組胺的炎症介質,這種防禦就如同身體經曆感冒一樣,而這種無害物質就成為一種“過敏原”。由于對侵略者的防禦,過敏會引發體内炎症,産生一些症狀,諸如嘴唇周圍腫脹、喉嚨發癢、打噴嚏、流淚,出現紅色發癢的皮疹或呼吸道發炎等。
是否要查過敏原?
王強醫生指出,雖然過敏原檢測對于皮膚過敏的治療有幫助,可以提示患者不要食用這類食物,或在秋冬季節防止吸入花粉、屋塵螨、粉塵、黴菌等,但不建議作為常規檢測。目前的挑戰是,過敏原測試并不是一個完美的科學,很多過敏原無法被準确查出,即使查出了,很多時候也無法做到脫敏。
如何預防秋季過敏性的皮膚病?
王強醫生提醒,日常要注意保濕補水、防曬,可以使用滋潤皮膚的護膚品,比方說凡士林、尿素脂可以使用;另外,可以在房間裡放置加濕器等也會有幫助。
需要提醒的是,過多地使用洗面奶及去脂力強的潔膚用品,容易破壞皮脂膜而降低皮膚抵抗力,引發臉部秋季過敏性皮炎。
對于患有皮膚瘙癢症且每逢換季時節病情就較重的患者,建議在換季時做好預防。首先要管住嘴巴,對于魚、蝦、酒、辣椒等食物盡量不要食用;其次,洗澡避免用過燙的水,皮膚癢時切忌抓撓。
在選擇藥物的時候,可以使用抗組胺藥物,根據不同的人群選擇不同的抗組胺藥物。在外用藥物的選擇上,要盡量少用皮炎平等激素類藥膏,防止皮膚對此類藥膏形成依賴。
“很多人認為外用藥物副作用少,而且激素類藥膏起效快就長期使用,事實上,長期食用激素類類藥物也會造成激素依賴性皮炎,皮膚變脆、變薄、毛細血管擴張等副作用,甚至有患者會出現毛囊炎樣損害等。使用激素類藥膏一般不要超過2-3周,(具體疾病具體分析),每天1-2次即可,不可過于頻繁,等到病情緩解的時候可以過渡到使用沒有激素的藥膏。臨床上,我們也會選擇一些含有抗組胺藥物的藥膏,比如多塞平軟膏等。”王強醫生指出。
本期編輯 邢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