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空漫步到底有多厲害

太空漫步到底有多厲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23:34:06

太空漫步到底有多厲害?(視頻制作 王小甯 韓育霖 齊學家 張東嶽 孫嘉玮),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太空漫步到底有多厲害?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太空漫步到底有多厲害(揭秘太空漫步)1

太空漫步到底有多厲害

(視頻制作 王小甯 韓育霖 齊學家 張東嶽 孫嘉玮)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820日,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員再次執行出艙任務,聶海勝、劉伯明出艙作業,主要安裝艙外的熱控擴展泵組、擡升艙外全景攝像機以及組裝艙外工具箱,湯洪波留在艙内執行指揮與協作任務。

推開太空的“門”,眼前是怎樣的風景?想在太空漫步,航天員要經曆怎樣的考驗?相比于神舟七号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空間站階段的有何異同?對此,記者專訪了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

問: 航天員為何要進行出艙活動?在艙外,航天員都可以做些什麼?

楊宇光:載人航天有三大基本技術,分别是天地往返技術交會對接技術和艙外活動技術叫“太空行走”)。既然是基本技術,就表明它非常重要。回顧載人航天發展曆程,艙外活動始于1965年,前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昂諾夫進行了人類第一次艙外活動,當時發展這項技術主要是為登月。從5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和前蘇聯展開激烈的太空競賽,目标是将人類送上月球,那就必須解決出艙活動技術,航天員才能走月球表面開展活動。

實現載人登月後,出艙技術陸續應用在空間站建設其他航天活動中。空間站建造方面美國天空實驗室一号”、前蘇聯的禮炮号和平号空間站以及正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建造過程中,航天員出艙活動都功不可沒,甚至還能力挽狂瀾。比如,美國天空實驗室一号入軌後發生嚴重故障,多虧後來發射阿波羅飛船,三位宇航員出艙維修,才使它恢複正常工作。

除了航天器維修維護,出艙的意義還在于開展科學研究包括采集科研樣本安放科研設備等。總的來說,無論是載人登月在月球表面開展科學考察,還是在空間站進行設備測試、維修和科研活動,出艙技術都不可或缺。

問:為了順利完成出艙任務,航天員必須做“多面手”。都要做哪些準備,掌握哪些技能?

楊宇光:早期航天活動,幾乎所有航天員都從空軍飛行員中挑選,一方面因為他們身體素質好,另一方面駕駛飛機操作極其複雜,他們在複雜操作、緊急情況處理方面很有經驗

艙外活動對航天員主要提出兩方面要求。第一,航天員要具備航天器維修維護和開展科學實驗的科學素養,知識儲備操作能力都要有;第二,艙外環境特殊,失重或者微重力條件嚴重限制人的行動,如果沒經過适應性訓練很難在太空進行操作

從航天曆史上看,1965年前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完成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後,美國宇航員愛德華·懷特也進行了太空行走,但完成情況理想,沒有達到預期目标到了1966年,雙子星座12号任務中美國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進行了美國雙子星座計劃的最後一次太空行走,非常成功,持續了兩個多小時

為什麼這次太空行走如此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奧爾德林是潛水的愛好者大家知道,人在水中漂浮狀态失重狀态非常相似。潛水經驗幫助奧爾德林駕輕就熟地完成太空行走。也正因如此,“中性浮力水槽”成為開展航天員訓練的“标配”。

這種環境對人的體力消耗極大。每一次水槽訓練後,航天員們都是渾身大汗,中午吃飯累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但也隻有經過這樣的訓練,他們才能“舉重若輕”地完成出艙任務

問:我們看到,航天員在艙内和艙外穿的航天服不一樣。艙外航天服是不是也有講究?

楊宇光:太空行走是高風險行為,艙外航天服必須提供全方位保護。相當于一個縮微的獨立航天器。我們看到,神舟十二号航天員準備出艙時,并非一開始就穿上我們乳白色艙外航天服,而是穿上一個藍色的帶有很多管子的衣服,我們稱之為通風液冷服它将水作為冷卻液來冷卻身體散發的熱量。由于艙外航天服需要屏蔽艙外空間輻射高低溫真空環境等惡劣條件因此它的密閉性強,但散熱性不佳。人在艙外活動的時候活動量極大由此産生的熱量必須及時帶走光靠通風是不夠的,還需要導熱性更強的液體。這隻是一個方面,航天服非常複雜,航天員也要進行相關訓練,不是簡單的穿衣服”而已

問:神舟十二号出艙任務時間,明顯比神舟七号的時候長了很多。空間站階段的航天員出艙任務和神舟七号相比,有何不同?這是否意味着我國艙外活動技術有了大幅提高?

楊宇光:神舟七号時,中國航天員首次完成太空行走,相當于解決有無問題。以氣閘艙為例,航天員從艙内的正常大氣壓環境走向艙外真空環境,需穿過氣閘艙進行過渡,氣閘艙逐步洩壓到真空狀态才能打開艙門出艙。神舟七号飛船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艙組成,它将軌道作為氣閘艙使用。神舟飛船返回艙加上軌道艙内部容積隻有7立方米,後來我也聽劉伯明做過報告,他們進行各種操作,手幾乎隻能沿着航天服的縫隙移動,可見空間多麼狹小。

他們當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出艙時艙門打開困難,還有傳感器故障導緻虛報火警。航天活動的複雜性和高風險性由此可見一斑,所以說相當有限的的條件下,翟志剛成功出艙揮舞五星紅旗,把艙外的一個樣本回艙内,無疑是中國航天的重要裡程碑。

相較之下,神舟十二号的氣閘艙(天和核心艙的節點艙)更寬敞、出艙艙門開啟更順暢,同時還肩負着更多關鍵技術驗證工作。比如機械臂操作、緊急情況返回、科學儀器安裝等等,操作比之前複雜得多。應當說從整個飛行任務的意義來神舟十二号出艙任務對于關鍵技術驗證和掌握意義更大,為後續的空間站建設和科學實驗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

問:您剛才也提到了機械臂,它被稱作目前同類航天産品中複雜度最高、規模最大、控制精度最高的空間智能機械系統。它能發揮哪些作用,在艙外活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國際空間站是否也有機械臂,它是不是空間站必備的工具?

楊宇光:機械臂最初由加拿大制造當時也稱“加拿大臂”,最早發展于美國的航天飛機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航天飛機首航試飛後,很快用機械臂進行釋放衛星、抓捕失效衛星等空間操作在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維修國際空間站的建造、維護、科研中,機械臂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隻要開展空間站等高複雜度的航天活動,機械臂就是“必選項”。

天和核心艙上配置了一個機械臂,最多能承載25噸的重量,是空間站任務中的“大力士”,我們稱之為“大臂”。将來,問天和夢天實驗艙上還會有“小臂”。大臂10米,小臂長5米,兩個機械臂就像兩隻手一樣配合操作組合起來還能形成一個15米長的機械臂,操作範圍更廣,能做更多科研活動。

中國空間站任務分為關鍵技術驗證、組裝建造和運營三個階段,目前正處于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我們驗證機械臂的許多技術。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的重量都20以上這意味着機械臂也必須具備相應的移動能力

航天員艙外特定位置進行操作複雜的過程,我們的機械臂和人的手臂一樣,由7個關節組成有7個自由度的活動能力。這7個關節如何進行路徑規劃、選擇一條便捷又安全的路線,需要做特殊的設計和考慮。

我們注意到劉伯明在第一次出艙時還驗證了緊急情況應急返回技術。空間操作風險高,比如航天員站在機械臂出現了誤操作,機械臂不停向前運動,那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必須具備航天員在任何時候都能緊急返回節點艙的能力

機械臂這樣一個精密而複雜的設備,在太空惡劣的環境,必須考慮極高溫極低溫、空間輻射、微流星、空間碎片等影響。真空環境裡還幹摩擦(也稱“冷汗”)現象兩個金屬表面如果長時間貼在一起,就會粘在一起就分不開了也是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問:航天員出艙活動是否存在風險?為了盡可能避免風險,我們都做了哪些保障?

楊宇光:從整個人類的載人航天的發展曆史來看,出艙活動的确風險極高,人類第一次出艙遇到因壓差問題航天服膨脹、宇航員難以返回艙内的嚴重問題。

在航天員保護方面,艙外航天服是“護身铠甲”。美國“雙子星座”計劃也進行過多次出艙活動,前面幾次都不是非常成功,尤其是當時航天服的散熱設計不太合理,沒有我們剛才提到的通風液冷服,美國航天員賽爾南出艙活動時,由于服内熱量散不出,溫度特别高,他幾乎都要暈過去了。

在太空真空條件下太陽輻射到一平方米大小的能量是1300多瓦,航天服必須把這個巨大的能量反射掉現在空間碎片情況越來越嚴重,各種微小空間碎片的軌迹是非常難預報的,它要是穿透了航天服,就會造成航天服失壓,威脅航天員生命。此外,它的壓力保持、供氧除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濕度和溫度調節,包括供電等也都很複雜,易出現問題,所以這方面進行非常多細緻的技術攻關充分的地面實驗

在緊急情況下航天員要具備快速半個小時以内返回氣閘艙的能力,這也是剛才提到的驗證機械臂相關技術。

總而言之,我們在做任務設計和航天服設計的時候,必須考慮各種非正常突發情況,充分保障我們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但是,哪怕我們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出艙活動風險也不可能完全等于0。也正因如此,能夠進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應當說也是航天員中的佼佼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