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以儒禮和為主題的作文

以儒禮和為主題的作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7:49:23

2021年雅禮中學12月月考作文題——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書寫5分,内容55分)

人類多習慣群居,在群居中彼此幫助,結成友誼;也在群居中迷失自我,彼此傷害。有人主動或被動地離群獨處,生活可能與世隔絕,簡單純粹,也可能艱苦卓絕,孤獨堅韌。

在大衛、聶赫留朵夫、聖地亞哥、何塞的世界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中,群居和獨處的故事在時時上演。你如何看待群居和獨處,你憧憬怎樣的青春年華?

請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作成文。要求:結合材料,确定立意,題目自拟;不得洩露個人信息;字數不少于800字。

01

不知道同學們是否發現了這道作文題細微處的玄機?

出題老師說(遵吩咐不得祭出真身

以儒禮和為主題的作文(雅禮的一道作文題)1

):

群居和獨處在論述時要有關聯,因為二者在生活中并非割裂。學生可以二者擇其一,說明群居或獨處對于社會或個人的好處。但最好是能結合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和或者閱讀思考講透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而不隻是在抽象的概念邏輯關系上打轉。

而大衛等四人在提示語中出現,一是向學生示意作文與閱讀結合,二是希望學生可以(并非硬性要求)與教材關聯,拓展思路。但文章的重點不在引用教材,故而将四人一一列舉成文的做法不可取。

出此題的一個重要意圖是對标學生真實生活——不少學生在社交生活中陷入焦慮,難以融入集體,也不能坦然獨處,享受孤獨成長的體驗。

有老師質疑,此題中群居的效應有正有反,而獨處的體驗更趨積極,表述上不對稱,思維的平衡似乎也被打破了。其實這算是命題時一點刻意為之的小心機,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害怕孤獨,這樣表述是希望他們能坦然面對甚至學會享受孤獨。

不知道讀懂了這段話的同學有沒有被暖到?

你們有沒有看到老師在題目的背後對你們所處困境細膩的關切注視?

老師是希望能激發出你們思考的正能量場,讓你們在彷徨時能夠呼喚出屬于自己的心靈羅盤,而不至于在困頓中迷失。

02

其實,群居或獨處産生的困境,以及它們各自産生的能量,可以說籠罩了文學世界裡的每一座奇峰。

而且我們會感覺文學作品仿佛更偏愛書寫獨處的深邃和自由,比方《瓦爾登湖》《樹上的男爵》,比方《歸去來兮辭》《逍遙遊》,還比方我們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那四篇小說的交集性關鍵詞就是孤獨。

之所以文學作品會更偏愛孤獨,那恐怕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其實都害怕獨處,害怕遠離人群的被放逐感。而文學則是用美的形式給人以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撐,以消解大家的恐懼,并引導大家發現孤獨背後巨大的創造性意義。

但放到現實中看,我們更大的問題其實在于,很多人不僅不會獨處,更不會群居。

不懂得獨處,是不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不懂得群居,是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

前者是不懂得如何建構起自己強大而有秩序的自帶光明的内心世界,後者是不懂得如何建構起與他人健康而溫暖的良好關系。

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你永遠不要害怕孤獨,你孤獨了才會去創造,去體會,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而傅雷所說的創造,其實也是創造跟不同的群體的不同形式的關聯。或者說,是重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聯。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能夠享受孤獨,前提提它能懂得如何去塑造自己和世界的美好關聯。

其實絕對的孤獨,排斥人群;和絕對地害怕孤獨,隻能依賴人群,這是兩個極端,都不是健康的人格,不是嗎?我們絕不能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一般來說,兩端的,都比較危險。而所謂中庸的智慧,其實就是要找到一個恰當的和諧的平衡點。

03

我們往往之所以不畏懼獨處,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我們在群居中有了很多溫暖的羁絆,有了很多未竟的夢想。這些羁絆和夢想,讓我們不至于在獨處的時候,于歧路上走偏、走遠。而會更多地激發獨處時更積極的鍛造人格的力量。

《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說,他之所以遇到那樣大的風險,承受了險惡的環境那樣殘酷的折磨和考驗,就是因為他“出海太遠了”。這未嘗不是一種隐喻。

一方面不離開海岸線,就捕不到魚,更捕不到大魚;另一方面離海岸線越遠,離人群的世界就越遠,一個人要面對的挑戰和風險就越大。

一方面,離海岸線太遠的時候,可能再也回不來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會捕到大魚——不過,捕到大魚之後我們又能不能順利返航呢?

要知道老人之所以能夠回得來,和他内心的強大,雖老、但其實也比較強健的體格有關。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他的寶貴經驗有關。倘若沒有充分的經驗,沒有之前所說的那種種前提條件,就貿然讓自己駛出海岸線太遠,那就不是去捕魚,而是去找死。

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說在自己的價值觀體系沒有基本健全之前,為什麼不能過多地看強調“獨處”意義的書和哲學,就算是看也需要用其他講如何“群居”的書中和一下。

讓自己閱讀的面更廣,視野更開闊,就是讓自己對人性的版圖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讓自己不至于離海岸線太遠而迷航。

04

誠如我岑姐所說,獨處和群居還有一層微妙的邏輯關系就是,獨處是為了更高質量的群居。

那反過來說也應該成立——即學會群居也是為了提高我們享受獨處時的心靈境界,降低獨處時可能産生的危害。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類到底還是群居的動物。

人就是要學會如何順天而行,然後同時還能順心而行。

05

說起來,現在有很多同學仿佛存在這樣的誤區,好像“人群”就等同于“庸俗”,但同時他又無疑并沒有培養起獨處所需要的足夠強大的精神力量。

其實,走入人群并不等同于從俗,合群的同時也可以有獨立而強大的精神意志。而這種精神意志不隻是需要獨處的空間來培養(比如閱讀比如思考),也需要在群居的空間裡來鍛煉(比方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養成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

06

有一個曾經在死亡線上掙紮求生的人說,要不是人世間的重重羁絆,他可能那一刹那就活不下去了。他說,一個人隻有先學會如何為别人而活,然後才能學會如何為自己而活。

這是否可以理解成,一個人要學會先順應自然,在群居中學會基本的生存技能,同時感受到愛,看到自己的責任,

然後通過愛和責任建構起跟這個世界廣泛而深入的牽絆,在面對外在的廣大浩渺的宇宙不至于喪失自我的時候;

同時逐漸學會如何把自己安全地從人群中脫離出來,學會去獨處,去開掘一個同樣廣大而浩渺的内宇宙。

我們會發現群居時更方便開掘人性,而獨處時更利于發覺神性。

學會群居和獨處,就是一個人,最終将在走入人群的廣大,以及,直面背離人群的另一種廣大中,尋找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

★有悲憫者說,一個自絕的人并非是隻為自己而活的人,而是不懂如何為自己而活的人。

可“不懂得如何為自己而活”,其中是否潛藏有一個隐而未發的價值觀——人生最終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如何為自己而活?

但,為什麼人,一定要學會“為……而活”呢?

一個人可以為别人活、為自己活、為天地為世界而活。為一草一木為了自己看到就喜悅的事情,都值得活。

人本身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活——群居和獨處時都能好好地活、享受地活、快樂地活,而不是為了什麼而活。

誠然,一個孩子在學會行走和奔跑之前,肯定是需要扶着什麼東西走一段路的。

也就是,一個人開始會迫切需要和依賴某種讓他活着的支撐物,但這個恐怕是人格還沒有真正獨立健全的表現;等到他真正長養了獨立健全的人格,足夠強大了,他會發現支撐他活着的點會越來越多,那時候他就不再會需要糾結“為了什麼而活”,而是享受活着本身了。★

(注)兩個★中間的段落就寫這個作文題而言有點走偏,但還是想寫出來給孩子們看看。

我知道,這個話題,其實還可以無限延展下去。

個人看來,這道作文題,給出的參考書目簡直可以占滿一個圖書館。因為這道作文題,它不隻是作文題,其實還是一個人生大問,是一個很好的思考契機,關于——

怎麼看待人群,看待自己,看待閱讀,以及,看待生命。

這道題,它不隻是寫一篇作文就能回答清楚的,它也不隻是青春時的課題。

我們得用一輩子來書寫。

來源:蘭姐的自習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