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特點

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特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5:59:10

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特點?世界範圍内,人口增長仍是基本态勢,區域人口發展格局将持續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人口發展格局的變化趨勢将繼續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帶來深刻影響,我國應積極化解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充分利用其中的積極因素,促進我國的國際循環,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特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特點(緊扣全球人口變遷特征)1

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特點

世界範圍内,人口增長仍是基本态勢,區域人口發展格局将持續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人口發展格局的變化趨勢将繼續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帶來深刻影響,我國應積極化解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充分利用其中的積極因素,促進我國的國際循環。

“深讀”全國兩會(4)

王欽池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強化國内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内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内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确提出,立足國内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内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促進國内國際雙循環。落實規劃綱要部署和今年全國兩會精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立足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科學判斷,充分考量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變量,對世界發展格局演進具有重要影響。全面認識全球人口變遷及其影響,科學研判人口變遷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對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人口變遷的總體特征

近百年來,世界人口規模、結構、分布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均發生了顯著變化,體現了人口發展的基本規律,主要呈現如下特征。

人口規模保持增長态勢,人口增長率呈現内生性曆史拐點。近百年來,人口持續增長仍是世界人口發展基本态勢。從1900年到2019年,世界人口總量從16.5億增至76.7億。從人口年均增長率看,20世紀上半葉為0.9%,下半葉為1.9%,1960年代達到峰值2.2%,本世紀前20年降至1.3%。上述人口增速下降是在沒有大規模戰争等情況下發生的,是曆史性的内生增速下降。從人口年均增量看,20世紀初為1200萬,80年代末達到峰值9000萬,近10年雖略有反彈,但大趨勢未變,人類開啟了邁向人口絕對規模下降的曆史性進程。

人口結構和分布發生巨大變化,人類邁入老齡化和城鎮化時代。根據聯合國标準,一個國家和地區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時為老齡社會。19世紀下半葉,隻有法國、瑞典、挪威、英國等個别國家進入老齡社會。進入20世紀後,世界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001年世界65歲以上人口比重提高至7%,世界總體進入老齡化時代。1900年世界城鎮人口比重僅為13.6%,1950年達到30%,2007年提高到50.1%,城鎮人口首次超過鄉村人口,2019年達到55.7%,世界多數人口已經居住在城鎮,世界進入城鎮化時代。

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發生顯著變化,人類進入後馬爾薩斯時代。在人類的漫長曆史中,人口增長的稀釋作用導緻人均收入長期停滞或者微弱增長,即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1000年至1800年,世界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0.05%,這種狀況直至19世紀才開始緩慢改變,20世紀則發生顯著改變。20世紀上半葉,世界GDP年均增長約2%,人口年均增長0.9%,前者超過後者約1個百分點,20世紀下半葉超過2個百分點,本世紀前20年擴大到7個百分點。總體看,過去100年,世界經濟增長快于人口增長,人類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真正邁入了後馬爾薩斯時代。

全球人口變遷的平衡和不平衡特征

近百年來,不同地區的人口發展水平,特别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人口發展差距趨于縮小,世界人口發展的均衡性增強,同時不平衡特征仍然突出。

人口發展的平衡性增強。一是人口地理分布趨于分散。自20世紀初至今,亞洲人口數量年均增長9%,占世界人口比重從57.4%增至59.5%,世界人口重心地位更加突出;歐洲從24.7%降至9.6%;北美洲穩定在5%左右;非洲年均增長高達17.6%,占比從8.1%提高至17.2%。從1900年到2019年,10個人口最多國家的人口總量從12.1億增至44.6億,占比從71.2%降至57.37%。總體看,世界人口地理分布在洲際和國家維度上均呈現分散趨勢。二是人口發展水平差距縮小。20世紀初,西歐和美國的出生預期壽命為47歲,亞洲和非洲僅為24歲。目前,與出生預期壽命最高的北美洲相比,亞洲的差距縮小到5.9歲,非洲縮小到16.5歲。20世紀初,英美國家的人口識字率已接近100%。目前,低收入國家的人口識字率已經提高至63.2%,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

人口發展的不平衡性仍然突出。雖然世界人口發展的平衡性增強,但是人口發展的不平衡仍然突出。一是人口轉變不平衡。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轉變是人口發展的重要規律。北美、大洋洲和西北歐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完成了人口轉變,歐洲其他地區在20世紀上半葉完成人口轉變,亞洲和拉美在20世紀70年代完成人口轉變,非洲人口轉變尚未完成。人口轉變差異帶來人口結構不同。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在20世紀上半葉邁入老齡化社會,亞洲和拉美于本世紀前1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非洲目前65歲以上人口比重僅為3.5%。二是人口與經濟關系不平衡。20世紀初,北美的經濟總量占世界16.6%,人口占5%,經濟人口比(經濟占比和人口占比的比值)為3.32,亞洲和非洲分别為0.57和0.42;2019年,北美升高至5.88,亞洲僅略微升高至0.59,非洲則下降至0.16,反映出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經濟增長關系的顯著差異。

人口變遷對國際循環的影響

人口變遷對于以國際貿易為主要形式的全球化和國際循環産生重要影響。随着世界人口發展平衡性增強,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循環格局發生變化。

人口變遷影響世界産業分工格局。要素禀賦差别是決定國際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人口特别是勞動力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産業演變以及價值鍊分工中具有重要影響。20世紀上半葉,英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是世界制造業中心,20世紀初美國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曾達50%以上。20世紀70年代後,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驅動下,發達國家開始将勞動力密集型産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典型代表是亞洲“四小龍”,利用勞動資源豐富形成的人口紅利承接世界制造業。韓國成為世界造船業最發達的國家,新加坡成為世界集成電路、芯片等生産基地。20世紀90年代,中國内地憑借勞動力成本較低、人口素質較高的人口紅利,接棒亞洲“四小龍”承接世界制造業。1990年,中國制造業占世界的比重為2.7%,2010年達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随着中國等國家勞動力成本升高,制造業等開始向東南亞、南亞、非洲、拉美國家和地區轉移。

人口變遷影響世界消費格局演變。人口數量和消費水平共同決定消費總量,從而影響消費和進口貿易。自工業革命以來,歐美居于世界生産和消費的中心位置。同時,随着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世界消費格局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從1960年到2019年,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從7.8億增加到12.4億,人均居民消費額從6600美元增加到2.6萬美元,消費總額從5.14萬億美元增加到32萬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從80%左右下降到66%,消費增長量主要來自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口因素影響較小。同期,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口從21.1億增加到57.7億,人均消費從290美元升高至2719美元,消費額從6000億美元增加到15.7萬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從9.2%增加到32.4%,消費量增加主要來自人口增長,人均消費水平影響相對較小。可見,由于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長速度不同,人口變化對世界消費格局的影響不同。

在人口變遷中促進我國的國際循環

全球人口變遷對世界的國際循環産生重要影響。對于我國而言,加快構建國内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需要科學研判未來世界人口變遷趨勢,積極化解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同時充分利用其中的積極因素,促進我國的國際循環。

人口發展格局演變仍将持續,人口發展的平衡性加劇國際競争。從世界角度看,人口增長仍是基本态勢,區域人口發展格局将持續變化。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7.4億人,其中95%分布在非洲和亞洲;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6%,其中非洲達到6%,其人口轉變将基本完成。人口發展格局的上述趨勢将繼續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帶來深刻影響,包括生産市場格局、消費市場格局的變化,以及由人口帶來的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加快構建雙循環格局要從上述趨勢出發,将其作為基礎條件。随着不同區域或者國家之間的人口發展水平差距縮小,基于勞動力等人口要素形成的國際産業分工必然發生調整。就我國而言,随着我國人口素質和創新能力增強,在世界産業鍊中的位置将前移,從而與發達國家形成競争。同時,随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國勞動成本優勢将減弱,越南、泰國、印度、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勞動成本優勢開始顯現,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産業鍊中的競争将加劇。

人口發展的不平衡蘊含合作潛能,要充分利用人口轉變的差異化蘊含的機遇。雖然世界人口發展的平衡性增強,但是不平衡的狀态将長期存在,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勞動力成本、人口素質等多方面。這種不平衡可以為以産業分工為基礎的國際合作提供空間。其中,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人口素質具有明顯優勢,我國要繼續在科技和人才領域同發達國際加強合作,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在世界産業鍊中的地位。以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在消費市場方面具有較大潛能,我國要加強與其貿易合作。非洲有巨大的人口增長潛力,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我國可通過直接投資,将其人口潛能轉變為人口紅利,既減輕我國勞動成本升高的影響,又實現互利共赢。此外,發揮我國超大人口規模、超大消費市場的優勢,積極擴大進口,推動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作者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