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因材施教原則?在一次研讨交流活動中,一位老年教師批評一位中年教師說:你所說和所用的“動靜結合複式教學”是二十幾年前的老模式,已經過時的很了,現在都提倡的是“同動同靜複式教學”,所以你的說法和做法落伍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怎樣理解因材施教原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一次研讨交流活動中,一位老年教師批評一位中年教師說:你所說和所用的“動靜結合複式教學”是二十幾年前的老模式,已經過時的很了,現在都提倡的是“同動同靜複式教學”,所以你的說法和做法落伍了。
聽後我在思考:教法或者模式的選擇是以什麼為标準,是以提倡而采用,抑或是以陳舊而淘汰,那麼,“因材施教”作為一條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傳承達幾千年,誰敢說把它推出曆史舞台。不能,顯然不能,不但不能,還得進一步繼承發揚。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異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是科學求實的,是孔子留給後世的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财富。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意思是說,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别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别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發展。這是大家都公認的,無可厚非的,“材”指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别差異。竊以為“材”不僅限于“學生”,還應包括教師、教材、教具(設備)、教法、教學時機等,如此似乎更為恰當。
如果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那怎麼會有抽象的老師呢。老師也都是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人,個體差異是不容忽視的,甚至是千差萬别的,俗話說靈人有靈辦法,笨人有笨辦法。于是有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的智慧;有孟母三遷的辛苦勞累;有荀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寓理于喻的厚積薄發;更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魯傳統。教師是有人格和性格之别的,各種人格和性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同的,人們常說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就是向具體的鮮活的老師學習。教師是人不是神,千人千性,有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性格才能教出人格健全、性格開朗的學生。教師在選擇教法時,除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外,是不是更要關注自身的長處與短處,從而揚長避短,高效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所以,因材施教,對于教師自身而言,則是因師施教。
随着高科技的發展與普及,作為教學憑借的教材與教具也與時俱進。教材由原始的紙質書本不斷演化豐富,有極其稀少的插圖演變為整片累牍不絕于目的圖文并茂,由及其稀罕的片段錄音到配備齊全的音像教材;教具由傳統的粉筆、黑闆演變到電子白闆多媒體。無可厚非,這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其價值和作用也都是肯定的。在教學中我們應加以合理地利用,有什麼,我們就用什麼;用哪個好我們就用哪個。在教學時從現有教材和教具(設備)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差異出發,充分發揮現有多種教材和教具的作用,才能無愧于時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說因材施教也得因教材、因教具施教。
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随着經濟的發展,很多不可能已變成了現實,由于互聯網的普及、資源的共享,情況發生了一些大的變化。由當初的資源匮乏到資源過剩,由當初的方法單一到現在的方法過多以至于無法選擇,似乎形成了一種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的局面。追求完美,追求極緻,導緻了極端情況的發生,移花接木、龍行虎步時常出現。受機器工業化的影響,教書育人的活似乎也要機器工業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法選擇尤為重要。教師要有自己的一套教法,否則将無法應對現實。從這種意義上說,因材施教也得因自己的教法施教。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意思是說啟發和教學要找準時機,時機不當難以奏效。在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别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别的教學時,時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謂有的放矢,就是要瞅準盯穩,才能矢發中的。從這個角度講,因材施教也得因時機施教。
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别差異,這也許是一種強調。但因強調而忽略了教師、教材、教具(設備)、教法、時機,那就難以做到真正徹底的因材施教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