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新農人是怎麼理解的?作者:喬金亮“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日前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我們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你對新農人是怎麼理解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作者:喬金亮
“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日前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我們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
來自江蘇鎮江的全國人大代表魏巧,是一名返鄉創業的“80後”。她和丈夫2017年4月分别辭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學的工作,從城市回到鄉村,如今種植了2萬多畝水稻,成了數字化大田種植的行家裡手。魏巧的職業選擇和取得的成績,也引發人們思考鄉村振興中的人才問題:誰來種地、誰來興農,人才和優質勞動力怎麼到農村去。
以農田為紙、以科技作筆。近年來,一大批擁有文化知識和經營能力的大學畢業生、科技人員等回到鄉村。他們的戶口雖不在農村,絕大多數也沒有承包地,但事業紮根農村,以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的多是新業态,種養有新手段、營銷有新思路,被稱為“新農人”。截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220萬人,成為一支興農生力軍。
随着城鎮化發展,很多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有的成為新市民,這是一種趨勢;同時,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人”積極返鄉,一批想務農有經驗的“老農人”提升自我,這也是一種趨勢。其背景是,農業生産率和機械化率提高,使得農村轉移人口進城,而在鄉村振興戰略強力推動下,農業農村的功能價值被激活,使得部分佼佼者在農村也能獲得相當的回報,從而扭轉了人才要素單向流出的局面。
按照市場規律,勞動力一般會向定價高的地方流動。這麼多的“新農人”投身農業,顯示鄉村的吸引力在增強。一方面,伴随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成為可能,農業社會化服務日益成熟,大田作物耕種收告别苦和累。另一方面,農村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工作和生活在農村少了諸多不便,多了不少機會。試想,如能像魏巧這樣經營好2萬多畝水稻,收入未必不如城市的多數職業。他們投身農業,就是認為種地有效益,務農有前途,職業有成就感。
農民職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标志,農業全面提升離不開農民全面發展。隻要是真心務農,無論新老都應歡迎,都要支持。“新農人”和“老農人”都是建設農業強國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新農人”離不開“老農人”。魏巧種植2萬多畝水稻,肯定需要老鄉們的參與。另一方面,“老農人”受益于“新農人”。數據顯示,65%的高素質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了帶動作用。其實,同其他職業一樣,年齡新老、職齡長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勞動者素質。
衡量鄉村振興的重要指标是鄉村有沒有人氣,務農是不是後繼有人,職業素質能否有效提升。鄉村人才振興,要防止農村人口過度流失,讓農村的産業留住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總體看,我國人口仍處于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但同時,也出現人口外流放緩趨勢,各種回鄉、在鄉、下鄉人數日益增多。要處理好走出去、留下來和引回來的關系,既要讓村裡想進城謀生的人在城鎮安居樂業,又要讓願意留村務農的人在家鄉立農為業,還要讓城裡想為鄉村出才出力的人在農村有為有位。
農民作為一種職業,本應向所有社會成員開放,尤其要吸引急需緊缺的人才。要打破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制度藩籬,建立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長效機制。當前,“新農人”還面臨不少困難,既要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在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支持,也要推動公共服務更好覆蓋農村,解決他們在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喬金亮)
來源: 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