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烤鴨是老北京的一道招牌美食,它的前身是南京闆鴨。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對口感肥而不膩的南京闆鴨贊不絕口。據說,朱元璋要日食烤鴨一隻”,宮廷的禦膳房怕皇帝吃膩了就發明了新的做法,叉燒烤鴨和焖爐烤鴨就是在此時發明。後來,朱棣遷都北京便将南京闆鴨帶入了北京,南京闆鴨就此成為老北京烤鴨。
2、胡适之魚,源于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記載:王府井大街的安福樓,前身為承華園。當其鼎盛時,許多文人常在此詩酒流連。哲學博士胡适之曾到這裡大嚼,發明用鳗魚肉切成丁,加一些三鮮細丁,稀汁淸魚制成羹”,後人将它命名為胡适之魚”。
3、豆汁與豆漿雖然都是豆制品,但口感迥異。據說,豆汁最早時在宋代就已出現,當時有一位做綠豆澱粉的人在無意中将做豆粉的剩餘汁液發酵,發現了十分可口的豆汁。後來他将這些豆汁煮熟賣給附近窮苦的百姓。就這樣這種味道獨特的豆汁就問世了。
4、艾窩窩是北京的一種傳統糯米黏食,也稱愛窩窩”,每年農曆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涼着食用。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5、糖耳朵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傳統小吃中的經典甜食,色澤棕黃油亮,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因為它做成後外形與人的耳朵相似而得名。前人有詩雲:耳朵競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其原料有面、紅糖、花生油、饴糖、蜂蜜、堿,繁而不雜。
6、麻豆腐是老北京的家常菜,北京人家常将麻豆腐加羊尾巴油、紅辣椒、黃豆、雪裡蕻一起炒,味道微酸,入口即化。因為羊油的膻味很重,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用素油烹調麻豆腐。由于麻豆腐是綠豆制品,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清熱去火,美容養顔的功效。
7、薩其馬是一種充滿着老北京風味的糕點名稱,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它原本是滿族祭祀的祭品,用冰糖、奶油和白面制作而成,形狀有點像糯米,經烤熟後切成方塊狀,即可食用。
8、焦圈形如女士們佩戴的手镯,色澤金黃,酥松蓬脆,是一種北京古老的小吃,它稍碰即碎,别有一番風味,深受北京群衆的喜愛。焦圈,象征着人們渴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傳承着中國的飲食文化,它不僅僅是一種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種風情,一種曆史的見證,一種文化的沉澱。
9、面茶是一種面食,北方人在冬季和春季時候常用作早餐和夜宵,清朝《随園食單》就曾有過記載,面茶是玉米面加上小米面合煮成的粘稠粥糊物,放些碾好加了鹽的芝麻粒兒,并在其表面上轉着圈地澆着已和了香油的芝麻醬,還可以适當放些花椒鹽,另加兩勺果子蛋,一起吃味道極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