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巢起義(878—884年)引發的“藩鎮混戰”的百年戰亂,其傷害性并不比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小。其最終,所引發的“時代改革”力度比之前中國的兩次大亂世,給後世的影響都要大。
(1)百年亂戰與53年五個朝代
自878年到979年的百年亂世,讓中原大地城投變化大王旗的速度極快。同時,北、西、南的民族征戰也愈發頻發。這一百年與春秋戰國、東晉到隋一起是為中國最混亂的三個時期。為何我們對于“大一統”如此期盼?就是因為三大曆史時期給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帶去了無邊的災難。
從這三次大混亂來看,五代十國對于曆史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他直接讓北宋開啟了“千年文官治國”的時代。
第一次春秋戰國的混戰,使得皇權空前強大。但因為秦國做得過于超脫于貴族、百姓們的忍耐力。其朝代存在很短。漢朝無論西漢還是東漢其皇權統治力度比秦朝柔弱得多。其典型代表就是漢朝天下四百多年,外戚掌權足有三百年,外企與宦官相争百年,終于引得天下大亂,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了。
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又引發隋唐的皇權再次勢力擴大。三百多年的統一天下時期,又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皇權失去統治。
藩鎮混戰、五代十國的百年,皇權威嚴蕩然無存,有的隻是當你的面兒“臣遵旨”,背你的面兒磨刀霍霍。其間,最為頻發和最讓人無法“忠誠”的時期就是五代,從907到960年,北方大地出現了六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
那是一個“無父無君無忠誠”的年代。你要想活命,你要想獲得心理上的安全唯有當皇帝。這是許多有權的人所想的。但是,本文的主人公馮道卻不這樣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理想,天下是誰的都無所謂!
(2)五代不倒翁:馮道
馮道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于顯德元年(954)年四月,病逝後被追封瀛王,谥号文懿。享年72歲。在那個時代,可以被稱為高壽了。
他自号“長樂老人”,有些道家風骨。其自幼也是飽讀孔孟之道的、熟讀詩書的人。此時的讀書人該怎樣安身立命?
去當農民,一者那樣太掉價了;二者太危險了,官府、軍人讓你繳稅交不上來就完了,人命的價格還不如一張牛皮;三者闖一闖吧,也許還能闖出一番天地。總比憋屈死強。
參加科舉嗎?一者科考要行賄,沒那麼大筆錢;二者考上了,自己沒背景隻好從底層做起,其生命丢失的可能性并不比農民高。闖一闖,也不能瞎闖。
所以,在整個唐末時期(882-907年),馮道主要時間都是在讀書。馮道一方面奉養雙親,一方面專心讀書,其餘就是種地了。馮道的祖先是何人物?史書上沒有交代。讀書這種事情,一種是培養學識;一種是在做樣子觀察時局。以馮道早年的所作所為看,我更相信是前者。否則,他也不會初闖天下就闖錯了門庭,這可不像“坐觀天下者”所為。
唐哀帝李柷的天佑年間(904-907),也就是馮道22到25歲之間的某一年,馮道投奔幽州節度使劉守光,希望利用自己的才學能夠以“智商”換取報效天下、施展才華的機會。
然而,劉守光并非知人善任之人。這個劉守光囚禁自己的父親劉仁恭、殺害自己的哥哥和侄子劉守文父子,其行為更是可鄙。對待反對他的人,令其坐鐵籠内,或從外面用火燒燎然後用鐵刷子刷皮,甚至直接鐵刷。
如此倒行逆施之人,其名聲恐怕差得很。
馮道投奔其更顯得“書呆子”氣,這樣的人怎能成事。果然,911年因為攻伐定州、稱帝的問題,在向智囊、秘書們詢問意見時,馮道不同意其用兵的計劃。劉守光便将其關入監獄。不過,馮道還算幸運,沒有像孫鶴那樣被剁成肉泥賞給士卒。
劉守光最終被晉王李存勖,馮道也投奔了他。由此,馮道才真正地找到出路。馮道被一直忠于唐朝的宦官張承業看重,将其調入自己的部門兒,主管軍隊後勤與軍紀等工作。自此,馮道被一路提拔在後唐莊宗時期逐漸成為“五代玩家”之一。
(3)馮道所做的事兒,甭說那些皇權良将,就是天下大儒有幾人能做
馮道在“五代”時期,其名聲是不錯的。問題出在北宋建立後,對于馮道,大儒們的批評就是“不忠”。像歐陽修罵馮道“不知廉恥”,司馬光罵其“奸臣之尤”。
就是其同時代的人也說他“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這句話是薛居正所言,他說馮道之所以沒有被給定谥号“文正”“文忠”,是因為曆經四朝、服侍六位皇帝為相。
但問題是,乖乖,您薛居正生于912年,卒于981年,更是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您也不是曆經四朝後晉、後漢、後周、宋。怨不得您的谥号也不是“文正”“文忠”而是“文惠”。
問題就是如此,與馮道同時代的人,隻要入仕能在二十年以上者,哪位不是曆經二三朝的人。有幾人能稱得上“烈女”(不嫁二夫)
在那個“無忠無義無仁”的時代,馮道做了很多事兒,至少行政方面較為穩定。減輕了北方百姓的痛苦程度,留下了許多人才。
正如司馬光自己所說“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興廢,遠者十馀年,近者四三年,雖有忠智,将若之何!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
由此可見,司馬光看到了問題的實質,但他提出的解決之道是什麼?或者屍谏昏君暴君,或者歸隐天下。這些都是什麼?都是一種逃避。沒有任何作用的逃避。
自後唐923年到後周954年,四朝十一帝有幾人懂得天下民生?
馮道曾勸明宗時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這是常理。”老百姓什麼時候都是受傷害的,皇帝要懂得仁義治國呀,要懂得體恤百姓。即使是天下豐收之時,也要保護農民的利益。要懂得仁義治國。
由此可見,馮道雖然不忠君,但很愛民。
作為一名手無縛雞之力之人,作為沒有一兵一卒的書生,在那個興百姓苦,亡也百姓苦的亂世,經過二十年的努力,至少保證“五代”時期的經濟沒有崩潰,馮道的功勞是絕對少不了的。這就是真實的曆史功績。
至于忠君,那是假的,那個時候誰忠君呢?柴榮對趙匡胤還有知遇之恩呢,趙匡胤難道不欺負“孤兒寡母”嗎?你不欺負,趙匡胤手下的人就會欺負趙匡胤了。原因很簡單:
人的貪欲如果不被抑制住,任憑發展,任何理智都不能讓其回歸正常!
牛和牛皮倒黴了!為争軍費五代十國時期瘋狂的貨币掠奪:牛皮稅
五代十國各政權瘋狂掠奪軍費,商人皇帝柴世宗奠定天下基礎
唐末五代時興認跟兒子,李克用與十三太保的太保們都有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