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讀古典詩詞的人們能夠發現,在這些詩詞當中寫到少年兒童的唐詩比較少。詩人們寫詩,寫詞,更多的都是抒發自己對于環境、對于未來、對于自我、對于國家大事的一些感慨,很少能有直接涉及到對于孩子,尤其是少年兒童的這種情感。
這可能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有關,有關進一步的研究還有待于當前的學術界進行挖掘。不過我們在讀到唐詩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首寫少年兒童的古詩,而且對于其中的兒童形象還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讀來很是感覺親切。且看: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小兒垂釣》,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個是人在文學史上的名氣不算很大。但是,這一首描寫少年兒童活靈活現的形象卻是他的獨創,也成為了他在文學史上最有名氣的作品。
正如這首歌是的題目一樣,這首小詩寫的就是一個小孩兒在釣魚的場景。和今天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不同,很多人真正充滿童趣的童年記憶都是充滿鄉間味道的。正如這首詩當中的小孩兒,他就是在家鄉的池塘邊釣魚,擔心自己的魚兒受驚逃走,甚至對于周圍前來問路的人都招招手讓他離開。
在古詩的一開始詩人人就寫出,“蓬頭稚子學垂綸”,“蓬頭稚子”指的是一個頭發亂糟糟的小孩兒,畢竟他玩兒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于樣貌對打扮根本一定不會放在心上,所以“蓬頭”。這個孩子在學習大人“垂綸”,不見得釣魚就是為了吃,而是尋找那種釣魚的樂趣。
接下來的一句古詩寫這個孩子形态,“側坐莓苔草映身”,他側着身子坐在草叢當中,甚至從外面看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
最後兩句是這首古詩的點睛之筆,“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詩人來到這裡,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就打算找這個孩子問問路。但是這個孩子害怕要上鈎的魚會被吓走,所以招招手讓他離開。
這首古詩的場景非常具有生活氣息,而且對于這個孩子的形象描寫可謂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唐詩當中雖然少有此類作品,但是,這一首古詩卻完美的填補了這個空白。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